聯合國去年發佈《大資料促發展》白皮書,提示各國政府可由社交網路和手機短信的「情緒分析」預測失業率等。 大資料來襲,恰逢中國「網路反腐」鼎沸之秋。 隨著微博實名舉報、不雅視頻流播,官方網路執政能力遭到全天候挑戰。
其實,大資料時代主動收復網路失地,恰是促改革、反腐敗的良機。 原因在於:其一,線民在網路上能做的,不論證據打撈還是資訊披露,反腐敗專門機關都能做,而且能做得更專業;其二,不論原生態爆料還是原創性評論,線民所做的越界之處在很多發達國家亦難容忍。
在大資料時代,雖然人們可突破瓶頸改善公共治理,但網路不是法外之地、是非之所。 今年6月生效的新加坡互聯網媒體執照框架,對拒絕申領官方執照者以非法廣播罪處罰金和監禁,網站傳播違反公共治安或國家和諧等內容須24小時內刪除。 國內治理秦火火、爾瑪等造謠紅人和水軍公司才「剛上路」。 而斯諾登事件揭示了美國網路政策之虛偽,亦顯示其國家「控網」能力之強大。 顯然,大資料凸顯了資訊規制、技術更新等官方優勢,應借勢收復百無禁忌的網路失地。
第一,重拾輿論監督話語權。 今年1月,《人民日報》創頭版21106.html">單月12篇輿論監督報導的新紀錄。 如此傳輿論監督正聲,才能堵網路謠言「旁門」。 應進一步增強主流媒體從網路大資料提取問題線索的能力,並建立新聞線索向紀檢監察機關專題報送機制,增強輿論監督的權威性。
第二,提升網路議程設置力。 在「人人皆有麥克風」的輿論場,把群眾路線向虛擬空間延伸,把新媒體、自媒體變成官民「互媒體」,才能降低雜音噪音的發生率。 提高黨務政務的網路公開品質,讓更多網路事件「第一落點」源出官網。 把網路回饋作為感知國民心態的座標譜系,使「隔空喊話」轉為線上線下無縫交流,提升官方話語的網路到達率和線民接受度。
第三,反腐敗工作「與數俱進」。 世界銀行以「開放通話方案」探索以大資料預防腐敗,美國警方用數位地圖和歷史資訊等預測犯罪熱點並預先部署警力,這些做法值得借鑒。 利用大資料打造高效反腐的體制機制,是收復網路失地之關鍵。 如紀檢監察機關在碎片化資訊中建構主動搜尋引擎,捕捉挖掘「網鬧」、「吐槽」背後的問題線索,降低腐敗發現成本;啟動「休眠」狀態的幹部報告個人事項資訊庫,加強財政資料庫監控、金融犯罪預防、國有企業合規管理等。
第四,建構網路傳播新秩序。 理性、規範及有序,是虛擬空間的「再平衡」動向。 一是權責平衡。 提倡網路行為兼顧表達權利和守法責任,「依法治網」,清掃網路垃圾。 二是內外平衡。 建設中國版「網軍」、「網警」,維護網路資訊安全,應對境外信源對中國網路社會的衝擊。 三是軟硬平衡。 既加大網路公共服務的硬體投入,又加大優質網路文化產品供給,提升全民網路媒介素養。 如感測社交網路情緒並定制廉政公益廣告,對腐敗泛化心理形成「軟對沖」力量。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