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資料中心
資料中心
資料中心
雲計算
資料中心
雲計算
淩琦
資料中心
雲計算
淩琦
雲計算技術
限制內部資料中心的運行減少能耗,有效降低成本,這是每一個企業想要的和需要的。 隨著雲計算應用發展日趨成熟,人們非常看好雲計算技術對大規模資料中心的有效支撐。 在近日召開的重慶雲博會高層互動峰會上,Intel行業合作與解決方案部中國區總監淩琦,完美的詮釋了Intel將在雲計算和資料中心方面的新藍圖。
在當今IT市場上,全球已經有20億個人電腦或者個人設備。 相信到2015年,個人電腦將增加6億使用者,並且物聯網的發展也已開始蓬勃起步,所有這些,最後都需要有大規模地資料中心,雲計算的技術進行支撐。 所以,未來幾年,需求將是一個爆炸性的成長。
但是,目前所有IT的費用以及預算,幾乎80%是用來維持資料的,僅僅只有20%不到的預算在創新上,淩琦表示,這是由於過去計算模式導致的巨大負擔導致的,這種情況需要變革。
在整個市場上新的運用模式在不斷發生,與以前資料相比存有很大差異,以前很多是結構化,關係性資料,現在互聯網的東西包括大量的圖像,大量的短信,大量的照片,各種各樣的數位化的語音等等,所有這些資料都是非結構化, 而且規模未來越來越大,如何存儲,分析,挖掘它的價值,仍然需要用到雲計算。 淩琦認為,大量的資料中心將是整個雲計算的基本支撐結構。 資料中心的標準化、管理簡捷化、計算模式創新化,都將成為Intel未來將迎接一個巨大的雲計算和大資料的挑戰。
電腦從傳統的大型機走到X86結構,伺服器價格大幅度降低。 從2000年到現在,存儲架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將是未來幾年應對雲計算服務大規模資料爆炸性的環境所必須要有存儲結構的變化。 體系架構的選擇將對整個體系成本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把一個大的資料中心拆開,核心晶片CPU等等大約占整個資料中心成本的2—5%,但是有是這2—5%的涉及到體系架構的選擇,最後會整個的影響到大於它的20—50倍相關的成本 ,包括散熱、機房、供電等等。 所以,淩琦認為,體系架構的選擇在標準化過程中將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步驟。
Intel在架構體系努力了三十多年,從過去45納米逐漸逐漸走到22納米體系架構,通過兩條腿不斷往前邁進,一條是計算體系架構的改進,另外是它的整個的製造工藝的改進。 45、32納米到22納米是整個工藝條件的改進。 工藝的改進也造成了整個功耗的降低,在整個計算體系結構當中,今天看到已經有最新的三維體系結構的電晶體採用在最新的晶片當中,使晶片密度和功效大幅度提高,對將來的資料中心端的運用和應用開發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對於雲計算的未來發展,Intel有一個願景,希望資料中心是互通,自動的,可能更有用戶端感知的雲服務。 所謂自動,是在這個大規模資料中心和雲服務當中,能夠自動地推送它的服務,自動地對雲計算服務當中所有的監控,對使用者的服務以及針對管理人員和計費等等,淩琦解釋道,互通也是非常重要,雲服務將不是一家的服務, 將是有很多雲服務商提供的服務。 對於最終使用者來說,從一個服務商轉移到另外一個,同時在最終使用者混合雲角度,在自身雲服務的資料中心面臨大規模爆發性服務需求的時候,怎麼能夠運用到協力廠商服務將是非常非常直觀重要。 如果是一個互通服務,對最終使用者來說,通過不同雲服務商當中能夠降低它的成本,提高它的效益。
開放式資料中心聯盟一直推動著Intel在技術研發上的不斷創新。 這個超過100個資料中心最終使用者也包括中國人壽,騰訊、百度、阿裡巴巴這樣的大公司所結成的聯盟,代表整個業界巨大的採購量,他們對雲服務所提供的資料要求,聚集起來像我們的技術供應者,向Intel的產品設備供應者提出要求, 整個超出1000萬美元的採購能力。 已經有超過100家在開放雲聯盟當中。
淩琦表示,Intel在北京有基礎研究中心,在上海有研發技術產品團隊。 所有這些研發的技術和產品最後會與合作夥伴一起由雲構建計畫通過標準化,提供給最終使用者。 希望通過一個引領、開放的合作模式,能夠構建一個開放互通,互聯標準化、自動化的對於終端使用者能夠感知的雲服務。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