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經濟學人》看來,作為全球性職業招聘網站,領英網(LinkedIn)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招聘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大資料環境下,3.13億使用者資訊將成為其「隱藏的寶石」。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空蕩蕩的辦公室可能預示著興旺,也可能預示著衰敗。 對於弗蘭克·韓來說,很幸運,他所在的公司屬於前者。 韓所在的Kenandy公司是一家雲計算公司。 作為公司HR,他正忙於招募員工。 有時,他會通過領英網(Linkedin)進行招聘。
LinkedIn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南部。 2002年正式創建,並以「連接全球職場人士」作為使命。 公司創始人之一的艾倫·布魯(Allen Blue)說,「人們在創業初期缺少團隊、辦公室及大機構的背後支援,許多創業者需要獲取人際關係的途徑」。 從那以後,LinkedIn就像一本線上的通訊錄和個人簡歷,為任何想要踏入職場的人提供發佈平臺。
在過去的三年裡,LinkedIn的使用者增長了近兩倍,總數達3.13億人。 其中,美國之外的使用者占三分之二。 使用者中大部分為職場人士,以大學畢業生為主體。
大多數使用者都未付費,他們在LinkedIn上羅列自己教育、職業的詳細情況,吸引獵頭的關注。 也有一些使用者購買了訂閱服務,該服務讓他們可以進行自訂設置、發佈更大幅的照片、每月向其他使用者發送25封郵件等。 訂閱服務為LinkedIn帶來了總收入的五分之一。 公司二季度的收益共計5.34億美元,同比增長47%。
然而,LinkedIn不僅為職場人士提供交友的機會,還改變了勞動市場——求職者找工作和雇主找員工的方式。 職場人士湧入這個數位平臺,企業招聘人員不禁感歎,求職規則在這裡完全改變。
LinkedIn公司的雄心不止于當前。 CEO傑夫·韋納(Jeff Weiner)對所謂的「經濟圖表」進行了設想,把那些尋找、開啟職業生涯或尋求職業發展的人們連接到一起。 據他估計,全球工作力總數約為30億,這也是 LinkedIn使用者最終可能達到的數量。 換句話說,除了招聘業務外,LinkedIn還想改變勞動市場的運作方式,提高經濟效率。
「被動」求職者占60%
LinkedIn網站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招聘方。 他們通過支付費用來查閱合適的應聘者資訊。 招聘方也可以通過付費的方式在網站上發佈廣告。 這項被稱作「人才解決方案」的業務約占銷售額的五分之三。
該業務能夠為招聘方提供更為精確的搜索,從而説明他們找到合適的應聘者。 印度軟體公司印孚瑟斯(Infosys)歐亞區招聘專員阿胡賈(Ahuja)就想通過這項業務,從數百所高校畢業生中選200名MBA學生。
LinkedIn為招聘方帶來的好處之一,是讓招聘方更易找到那些並不主動尋找新工作,但面臨更好的工作機會時,又會跳槽的那些人。 負責「人才解決方案」的副總裁丹·沙佩羅(Dan Shapero)說,這類「被動」求職者佔用戶總數的60%。
LinkedIn讓招聘不再依賴招聘公司。 在這個意義上,網站也給招聘模式帶來了挑戰。 阿胡賈說,兩年前,他雇傭外部招聘機構來完成歐洲區70%職位的招聘。 而現在,招聘公司的份額下降為16%。
諾華(Novartis)製藥公司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史蒂文·巴爾特(Steven Baert)說,去年,他通過LinkedIn至少招聘到了250名員工。 而在過去,可能需要通過獵頭公司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然而,對於高級職位來說,LinkedIn仍顯得太大眾了。 不過,LinkedIn在高級職位招聘方面也在不斷提升。 法國凱捷諮詢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休伯特·吉羅(Hubert Giraud)稱,去年他通過該網路在印度雇傭了33名管理人員。 阿胡賈說:「即使是涉及高層的招聘,我也沒有必要再向獵頭公司支付巨額資金。 」
波音公司全球人事總監葛籣·庫克(Glenn Cook)說,LinkedIn是招聘專業飛機機師的良好管道,「你未必能想到這些人會出現在LinkedIn上,但他們確實出現了。 」而在之前,波音的一些職位已經空置了「六至八個月」。
事實上,LinkedIn讓企業方便獲得人才的同時,也更容易失去人才。 在不少企業中,大量員工都成為了LinkedIn的使用者。
吉羅說,當他運作凱捷公司的業務流程外包時,他鼓勵其15,000名員工使用LinkedIn。 「我認為讓企業擁有良好的面貌是件好事,我們要確保業務合作夥伴對我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
其實,在LinkedIn上,企業間也會進行較量。 在網上,求職者會對曾經工作或應聘過的公司進行評分。 沙佩羅稱其為「銷售與市場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公司非常注重自身的聲譽,這樣才能吸引求職者。 他們可以通過追蹤,得知有多少員工已經跳槽加入求職競爭,有多少求職者即將參與競爭。
LinkedIn的使用者可以對其他企業進行「跟隨(follow)」,這反映了對某項工作的潛在興趣。 諾華製藥和印孚瑟斯在LikedIn上都擁有約50萬「追隨者」。 而美國科技巨頭們的「追隨者」數目則更多。
LinkedIn在很多國家和行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它的資料也隨之變得越來越豐富。 CEO韋納認為,如果對工人、企業和大學之間的關係進行跟蹤,或者對人們的職業、資歷和技能進行描繪,並以此來對招聘方的要求,你得到的資訊將有助於工作力市場的改善:這是工作力市場的大資料。
大資料背後的「寶石」
原則上看,工作力的交換説明工作力市場的運作更加順暢,在無形中降低了歐洲青年的失業率;也説明中國百萬農村進城人口提供了職位。
這些願望充滿雄心,它們説明消除職業技能和雇主需求間不匹配的情況,也緩解了工作地與居住地間的距離造成的問題。
但LinkedIn承認,「目前還存在我們尚未面臨的阻礙。 」例如,LinkedIn的使用者還未突破職場人士這一群體。 最終,LinkedIn可能和亞馬遜、谷歌等一樣,為世界偏遠地區提供網路服務。 但要實現這一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然而,除了找工作和提供職位之外,LinkedIn正在開始開闢新領域。 本科生可以通過LinkedIn查詢有多少前輩進入了某個公司或領域,這有助於他們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
一些企業已經開始使用LinkedIn的資料,來説明他們確定在何處設立新工廠或新辦公室。 根據使用者提供的技能及美國各地對該類員工的需求,LinkedIn的資料工程師可以找到「隱藏的寶石(hidden gems)」——這些地方擁有大量適合職位需求的潛在員工,且無需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
自今年6月初,網站上提供的職位從35萬個上漲至100萬。 招聘IBM軟體工程師的網頁上可能會出現招聘必勝客(Pizza Hut)送貨員或家得寶(Home Depot)收銀員的內容。 這是因為LinkedIn通過招聘方網頁、人力資源資料庫以及現有的付費廣告來提供職位資訊。
我們很難對最終的效果進行定論。 即便LinkedIn的CEO韋納的宏偉設想最終實現,龐大的資料改善了求職狀況,這也無法解決全球的失業問題。 許多經濟學家在解釋西方國家高失業率的問題時,通常將其歸咎于職場需求總量上的疲軟,而非職位和技能的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