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是第19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主題是「科學治療,律動生活」,目的是通過規範的綜合治療,顯著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我國帕金森病患病人數約210萬,居世界第一,65歲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患病率1.7%,是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中老年的「第三殺手」。 那麼關於帕金森病,您瞭解多少呢?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神經內科辛世萌教授為您詳細介紹帕金森病的相關知識。
帕金森病又叫震顫麻痹
帕金森病(pd),又叫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人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 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40歲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較少見。 帕金森病多數是不遺傳的,僅有不到10%的患者為家族性帕金森病,40歲以下的帕金森病患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目前帕金森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十分複雜,是由於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其中。
帕金森病通常隱匿起病,緩慢進展,臨床上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異常等運動症狀為主要特徵,也可伴有嗅覺減退、便秘、出汗異常、睡眠障礙、抑鬱等非運動症狀。
震顫多為首發症狀,常始于一側上肢遠端,其特點是靜止時出現或明顯,隨意活動時減輕或停止,緊張時加劇,入睡後消失。 肌強直指被動患者的關節時,比如腕關節、肘關節等,明顯感覺到阻力增加,或者說有一種「僵硬感」。 患者可出現特殊的屈曲體姿,表現為頭部前傾,軀幹屈曲,下肢的髖關節及膝關節均略為彎曲,走路呈小碎步。 運動遲緩症狀起病隱匿,不易被察覺,往往被家人認為是年老所致,早期可表現為手指精細動作如解紐扣、系鞋帶、穿衣服等動作緩慢,逐漸發展成全身性運動減少、緩慢,也可表現為語速變慢、語音低調以及面部表情減少, 晚期因合併肌強直導致起床、翻身均有困難。 姿勢步態異常指患者的姿勢平衡功能減退以至於走路時姿勢步態不穩、易跌倒。 在疾病早期,表現為走路時患側下肢拖曳,上肢擺臂幅度減小或消失。 隨著病情的進展,步伐逐漸變小變慢,從坐位或臥位起立困難,啟動、轉彎或跨越障礙時尤為明顯。 部分患者可能以姿勢平衡障礙導致的反復跌倒為早期症狀,甚至導致摔傷、骨折等併發症。
帕金森病徹底根治路途遙遠
帕金森病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輔助檢查手段以明確診斷。 臨床醫師往往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同時結合一些輔助檢查手段,例如mri、ct等,在排除其他疾病後做出診斷。 pet、spect等新的核醫學檢查方法,對疾病的早期診斷、鑒別診斷等可能有一些説明。
帕金森病目前無法根治,藥物治療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療手段,左旋多巴製劑是最有效的藥物,我們目前常用的左旋多巴製劑主要是美多芭和息甯,此外還有普拉克索、泰舒達等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對多巴胺神經元可能有保護作用,此外,還有安坦 、金剛烷胺等輔助用藥。 手術治療,比如腦深部電刺激術,是藥物治療的一種有效補充。 康復治療、心理治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狀。
帕金森病目前的治療手段主要是改善症狀,但尚不能阻止病情的進展,但隨著新的藥物及治療手段出現,不少帕金森病患者都能較長時間維持高水準的生活品質,建議患者定期到帕金森病專病門診隨訪調整藥物使用,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半島晨報、海力網記者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