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針對雲計算優化和再造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雲計算 安全 自己 應該

其實,雲計算就在我們身邊,而且我們已經在實踐了。 在過去幾年中,各類大中型製造企業就已經建立了計算認證服務、供應服務、資料庫服務或者企業資料中心等服務設施。 這從某種程度上,就是企業內部雲的初級階段。 雖然之前大家並沒有明確地稱其為雲計算,而是稱為共用服務。

要適應雲計算潮流,首先要根據雲計算的框架,對企業的基礎設施和應用做必要的梳理,並分析問題、瓶頸、風險在什麼地方? 對企業需要的各種IT服務做重要性評估和分級,是向雲計算框架過渡的必要準備之一。 這期間,要對企業的網路、頻寬等基礎設施進行適應性考查。 從外部來講,電信運營商的服務必須適應雲計算要求,它們自己也首先要嘗試雲計算,他們為企業,尤其是分支機搆眾多的企業提供了私有雲塊之間的雲連接。 資料量和頻寬增加後,移動互聯的發展必將要求運營商走向雲計算,否則其運營效率和模式都不具長期競爭力。 同時,電信運營商也能提供公共雲服務的平臺,這方面運營商有天然優勢,主要是其公信力和信譽度。 應該密切關注社會基礎設施進展和雲計算構造的內外環境變化,求得與企業雲計算發展相配套的條件。

其次,企業需要研究不同類型的雲模型(公共、私有、混合)以及不同類別(SaaS、PaaS、IaaS)雲服務。 因為這些不同類型的雲模型的差異性與安全控制和責任有直接關聯。 也可以通過必要的外部IT諮詢,來對企業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診斷和諮詢,以期達到企業對這些雲模型、對自己企業的實際需求有自己的見解。 在雲計算的應用方面,企業要明確評估自己的實際需求:到底應該整合資料中心? 還是需要把現有的應用放到線上服務上,給公司其他分支其他機構共用? 建議是:大企業最好是先從自己內部建立私有雲,而中小企業應該關注公有雲平臺。 國外的市場資料也顯示,企業私有雲的發展速度要高於公有雲。 因為資訊增長速度很快,未來企業肯定需要更多資料中心的資源。 中國大型企業應該首先把目前現有的伺服器利用起來,把資源更好地共用,把自己內部的架構變成雲。

第三點是,照顧到企業現有的IT資產。 大多數企業近年來都在他們的應用開發部門運用了面向服務原則,雲計算不就是面向服務麼?雲計算只是邏輯化的面向服務。 高度分佈安全實施的SOA安全原則,與集中安全原則管理和抉擇,可以直接應用到雲計算中。 在雲計算中使用SOA的原則不需要重新制定原則,而只要做些轉換。 只有結合企業實際需求的規劃,才是最好的規劃;只有照顧了企業IT固有投資和基礎設施、循序漸進過渡到雲計算的發展模式,才是好的、低風險的發展模式。

第四點,循序漸進、穩妥推進的原則必須堅持。 那些試圖推倒重來的建議,不是別有用心,就是不負責任,這樣的供應商應該拒之門外。 企業應該首先從老的供應商處尋求雲計算的解決方案,這也是最為經濟的雲計算學習、瞭解方法。 審時度勢再決定是繼續採用原來的供應商,還是乘此機會尋求更為合適的供應商。 因為,任何一次技術飛躍,都會使競爭者浮浮沉沉、上上下下,淘汰和更換有時候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點,把自己當作雲供應商,嘗試著從供應商角度思考問題。 雖然大多數企業從開始就會將自己當作雲消費者,但是不要忘記企業也是服務供應商——因為企業也向他的內部和外部客戶和合作夥伴提供服務。 把自己當作雲供應商來思考問題,能夠説明企業更好地瞭解雲計算供應商。

第六點, 強化和高度重視熟悉、使用web安全標準。 web安全行業長期以來都致力於對保護和管理跨域系統方面的研究,從而也產生了很多有用的安全標準來確保雲服務的安全性。 只有運用這些標準,安全系統在雲世界中才能有效運用。

第七點, 雲安全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法律問題和社會問題。 密切關注相關技術和標準、法律規定的進展和變化,儘量規避安全風險是基本原則。 通常大家都認為雲供應商和企業需要共同承擔雲計算的責任,而這兩者之間的責任分割線目前是有點模糊。 責任分割線直接取決於雲計算的模式,範圍從軟體即服務(SaaS)到平臺即服務(PaaS),再到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 SaaS方式更像是安全的黑盒子,應用程式安全是企業看不到的。 而IaaS,企業承擔應用程式、資料及其他基礎設施安全的主要責任。 圍繞雲安全的討論主要集中在雲供應商應該做的安全措施方面,畢竟資料和應用程式服務是雲供應商在管理。 但是企業需要記住,企業承擔著大部分的雲安全責任,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是最大的責任人。 企業千萬不要忘記,如果發生安全洩漏事故,企業將受到直接的影響,畢竟,他們是資料所有人。 我們也要注意:雲計算還需要更務實些。 在很多關注IT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普通使用者眼中,雲計算堪稱是虛擬化之後最火、最有吸引力的IT技術或應用模式,每個人都能夠借助「雲—端」互動,對計算資源信手拈來、隨需即取的美妙圖景,就能令人激動不已。

然而,雲計算的這種火卻是有那麼一點點「虛」,虛到仍有相當多的企業使用者對其態度仍是在只喊號子而不出力,只談概念不落地。 究其原因,皆是因為要把一個雲計算的構想變為現實存在相當多的困難,選型難、部署難、應用亦難。 其間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麻煩,或者考慮不到,所謂「讓計算像自來水一樣擰開龍頭就有,還可以隨意分配」的雲計算終極目標就只能停留在願望階段。

雲計算真正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就是在整個IT產業界與企業使用者形成了協作體系之後才實現的。 而今,同樣的選擇也擺在了有志于推動雲計算普及的IT廠商及企業使用者面前。

我們要牢記,沒有開放就沒有雲計算的未來。 產業界對雲計算實踐的摸索進行了數年時間後,漸漸達成一種共識,那就是,惟有開放才能促成雲計算的快速發展和普及。 這一觀點也包含了兩層相對應的含義。 第一層著眼于技術層面,即基於開放架構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在破解雲計算環境中設備的相容、交互操作、統一管理以及應用和資料移轉難題上擁有先天的優勢。 堅持開放道路,繼續選擇基於開放架構的產品,很可能成為企業使用者們順利過渡到雲計算環境的關鍵一步。 事實上,目前全球範圍內較為成功的公有雲服務基本上都是基於開放架構系統構建。 另一個產業層面的含義,那就是與開發和應用基於開放架構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同步,所有涉及雲計算的IT廠商和使用者們應該組建一個開放、互助互利的雲計算生態系統。 雲計算涉及的領域太多,問題也很多並交織在一起。 無論誰想單槍匹馬去闖關,恐怕都是獨力難支,而開放的生態系統配合良好的交互機制,則可以很好地解決諸多環環相套的問題。

結語

當前,中國雲計算產業尚處於導入和準備階段,處於大規模爆發的前夜。 雲計算產業具有極大的產業帶動力量,在雲計算的驅動下,新的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將層出不窮,各種融合式創新將不斷湧現,從而推動中國整體IT業產值的大幅提升。 我們期待這新的革新浪潮在2012年或者2013年能真正到來! 我們要時刻準備著,做搏擊急浪的海燕,讓雲計算的浪潮來得猛烈些吧!

(責任編輯:蒙遺善)

相關文章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