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華為「2012實驗室」科學家會談中,任正非提及,華為應該沿著管道來整合,通訊網路管道就是太平洋,是黃河、長江,企業網是城市自來水管網,終端是水龍頭。 如果我們沿著這個整合,都是管道,對我們都是有用的。
一年前,在華為雲計算發佈會上,任正非曾表示,在雲平臺的前進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鮮花要插在牛糞上,綁定電信運營商去創新,「基於電信運營商需求來做雲平臺、雲應用」。 與其他廠家從IT走入雲有不同。 我們做的雲,電信運營商馬上就可以用,容易促成它的成熟。
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紛紛推出了雲計算戰略,電信運營商在雲計算方面最為關心的是資料中心的建設、改造和管理,以及公有雲的服務。 在傳統電信業務雲化過程中,為保證業務的連續性、資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對電信業務有深刻理解和豐富經驗。
雲支撐管道做大流量
雲本身自己不能產生流量,但是會支撐上面的應用和業務,有了雲以後,會出現更多的業務創新,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支撐管道做大流量,進而把管道撐大。 因此,雲是一種實用性的技術或者平臺,華為電信雲計算產品線行銷工程部總監王海峰在接受通信世界網專訪時表示。
電信運營商的網路規模和IT系統相對一般企業更加複雜,資料中心存在上百萬台的伺服器,規模越大導致複雜性直線上升,因此,資料中心的可靠性和成本須要滿足大規模部署的要求。
同時,電信運營商作為服務提供者,面向企業內部需要提供私有雲服務,包括IT基礎設施的新建、改造及ITO、BPO外包服務,用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對外,電信運營商需要提供公有雲服務,增加收入來源,比如為中小企業提供IT應用服務、為政企大客戶提供IT外包服務、政務雲解決方案等。
目前,運營商在公有雲方面還處於探索階段,提供的業務大部分是在基礎設施層面,包括虛擬主機、線上存儲和雲存儲,部分運營商已經在考慮SaaS類的業務。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運營商在提供對外服務的時候,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比企業要求的量級要高很多。
王海峰表示,雲計算必須要有物理實體進行先期承載,沒有前期的「打地基」工程,以後的高樓大廈是建不起來的。 電信雲包含了基礎設施、存儲/伺服器/網路、系統管理軟體、業務應用,以及整合服務、管理服務等多方面。 現階段,華為電信雲計算產品線主要專注在IT基礎設施方面,包括伺服器、存儲、網路和資料中心管理軟體等。
取得番號背後
2008年以來,華為全面進入雲計算領域,作為華為最健全的產品線之一,一直處於潛行狀態的電信雲計算產品線直到去年下半年正式取得番號,然而依然保持著低調的作風。
然而,低調難掩華為對雲計算市場的期許。 此前,任正非親臨華為雲計算發佈會,發表趕超思科谷歌的言論,將管道的參照物比作太平洋,將資訊洪流比作伏爾加河,無不體現了華為在雲計算方面的重視。 「現在華為的財力、人力,包括和全球運營商的關係,讓我們有底氣選擇全球出擊,2011年,華為加大了雲計算、IT技術、網路安全技術等新領域的投資,在研發投入237億元, 62000 名員工從事研發。 2008年,華為全面進入雲計算領域後,目前已在IT領域投入10000人,在雲計算領域投入了6000人進行研發等工作。 今年上半年,華為以5.3億美金收購華賽,進一步增強了在存儲以及網路安全方面的實力。 」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