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國外媒體今日撰文指出,隨著雲計算和開源軟體專案的出現,存儲和處理海量資料的成本急劇下滑,「大資料」時代也由此降臨。 這種趨勢不僅給發展陷入停滯的印度IT行業重新注入活力,也催生了大量以此為生的企業。
以下為文章全文:
「大資料時代」
在美國百貨商店購物? 監管攝像頭可能會監視著你的一舉一動,而且並不因為你可能是扒手才這樣做。 幾分鐘以後,你走過的過道、你挑選和放下的產品、你購買的東西以及捕捉你表情瞬間的視頻將會被發送至印度班加羅爾的一家公司。
資料分析公司Mu Sigma CEO迪拉吉·拉賈拉姆(Dhiraj Rajaram)說:「我們可以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以確定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傾向性及他們的意圖、滿意度和情緒等。 」Mu Sigma自稱是全球最大的專業性資料分析公司之一。
存儲、解密和分析非結構化資料(即視頻、Facebook更新、Twitter消息、互聯網搜索和公共攝像頭等)以及海量事實和數位的業務,可以有助於企業提高利潤,削減成本,改善服務品質,現已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行業之一。
這種業務被稱為「大資料」(Big Data),雖然部分大資料分析工作在美國進行,但印度在這一市場的影響力日漸增強,重新給增長開始放緩的印度IT行業注入動力。 大資料之所以能成為印度IT行業的「下一個大事件」,一個原因是隨著像Hadoop這樣的雲計算和開源軟體專案的出現,存儲並處理海量資料的成本急劇下滑。
創造無限商機
總部設在班加羅爾的資料分析公司Analytic Edge創始人桑托什·納爾(Santosh Nair)說:「印度目前有數百家小型資料分析公司,每隔幾周,我就聽說有朋友創辦了自己的資料分析公司。 」納爾四個月前辭去了在一家IT服務提供者的工作,創辦了Analytic Edge。 這家公司研究醫藥銷售、人口趨勢等資料,説明美國一家殯葬服務公司精準確定發起行銷活動的地區。
隨著資料存儲與處理業務的成本急劇下滑,企業紛紛涉足這一行業,試圖從中分得一杯羹。 納爾說:「涉足這一行業並不意味著我需要一台存儲容量達到50TB的伺服器。 雲計算技術説明我可以租用廉價的存儲空間。 每個月我租用10 TB空間的花費可能只要500美元。 這並不是一大筆投資。 」
10TB的資料相當於時長約2萬小時的CD品質的音樂內容。 去年全球的資料輸出估計為1.8ZB,即18億TB,相當於2000億部全長高清電影。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去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攝像頭、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中安裝的數以百萬計的聯網感應器,以及社交媒體網站不斷增加的資料輸出,都是促使「資料爆發」的原因所在。
報告稱,這種趨勢給企業帶來了無限商機:「一個創新、提升生產效率、增長的新潮流即將到來,同時競爭與價值捕獲的新模式也將出現,這一切的驅動力都是大資料,消費者、企業和各個經濟行業都在挖掘它的潛力。 」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