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英特爾是電腦晶片行業的龍頭老大,但是走出了硬體領域,英特爾在資料領域卻沒有多少建樹,對資料的依賴程度也不及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560.html" >Facebook和Google,這不英特爾希望借助現在的大資料風潮「把人們的資料還給人們,讓他們自己決定資料的作用」。
英特爾公司的英特爾實驗室近日提出了「資料經濟」的觀點,它希望消費者能夠有權利獲得私人資訊所帶來的最大化的價值,比如說利用消費者的地理位置資訊帶來更好的生活説明。 為了實現「資料經濟」,英特爾公司舉辦了駭客馬拉松,鼓勵開發者對使用者的隱私資料進行創新性利用。
英特爾圍繞「資料經濟」提出的質疑就是:為什麼資料經濟不平衡,企業可以得到資料,但是使用者卻沒法獲得自己的資料。
像Google、亞馬遜、淘寶這樣的企業非常看重使用者的隱私資料,因為只有拿到了使用者的隱私資料,才能向使用者精准地推廣告。 然而隨著技術和經濟的進步,使用者上網時產生的資料中有價值的和無價值的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明顯,互聯網規定和社會標準已經跟不上發展的步伐
Bit.ly,首席資料科學家Hilary Mason說,「作為消費者,我們不知道企業對我們的瞭解程度。 而企業在使用使用者的隱私資料時卻沒有什麼限制。 究竟是企業還是消費者有權利處理自己的資料,非常糾結,也讓人們覺得不悅。 」
今年1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準備頒佈美國第一個個人資訊公開法案,消費者將有權利查看企業存儲的有關自己的隱私資料,迫使LinkedIn和Google公司必須向有需求的消費者公佈這些存儲的資料及使用方式。 然而,因為政治說客認為「此法不通」、有損互聯網企業利益以及立法者不懂互聯網,這一法案在強壓之下很快就被擱置。
其中更大的分歧時:我們消費者的私人資料與「大資料」息息相關,現在的互聯網服務提供者都在使用大資料。 如果我們不向應用程式提供自己的地理位置資訊,就沒法定位導航,也沒法告訴其他人前方是否會堵車。 自己不貢獻資料,別人沒法用;別人不貢獻資料,那自己也沒法用。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機構和組織開始發現通過挖掘隱私資料可以帶來巨額的財富,根據統計,2011年歐洲國家通過挖掘隱私資料獲得了72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隱私資料被稱為「新的貨幣形式」。
不過,個人並不能簡單地依靠解讀、交易隱私資料來直接獲利。 雖然已經有人已經通過賣自己的隱私資料賺到了很多錢(見《「私人大資料」可以賣錢嗎? 開價多少? 》),實際上,最具經濟價值的是聚合資料,也就是一大群人的資料。
也有人認為市場已經抓住了「資料經濟」的平衡。 某家電子商務顧問公司總裁Gam Dias說:「這個模式已經平衡,企業用我們的隱私資料,我們免費使用產品及其帶來的便利。 對於企業沒有用的、多出來的隱私資料,我並作太多關心。 」
英特爾公司所提出的「資料經濟」是一項已經研究了多年的計畫,它旨在通過新技術手段讓人們從自己的隱私資料中獲益更多。 說這句話的人是Ken Anderson,他因為蘋果開發底層的應用程式欄而出名。 他說,英特爾所設想的資料經濟最終的決定權在消費者自己手中,「不管你如何看待技術發展,科學技術總是朝私人化方向發展。 」
雖然現在討論英特爾最後將推出什麼樣的產品給消費者還為時過早,畢竟我們也需要看到,作為一家硬體廠商,英特爾在軟體行業並沒有太多成就,如果失敗的話,也有可能,但不可否認,大資料時代,不能再讓企業一家獨享資料賺錢了, 共同獲益才是「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