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一場發軔于互聯網經濟的大資料效應在持續發酵,在藝術金融領域也初現端倪。 事實上,這樣一場影響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不僅在改變商業模式,而且也對公共衛生醫療等諸多方面產生實質性影響。 從目前的種種跡象來看,藝術金融已經被這一效應所波及。
肇始于互聯網金融,大資料的藝術金融1.0模式是各類藝術品電商平臺的建設。 與傳統電商相比,目前藝術品電商還處於平臺架構建設階段,關注藝術品消費階層 與銷售管道的拓展,主攻中低端的藝術品投資收藏市場,甚至還沒有達到小資料層面。 據文化部發佈的《2013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 底,我國包括從事線上拍賣業務的拍賣公司的藝術品交易電商不低於2000家。 但由於鑒定、倉儲、物流、售後服務等一系列環節與機制的不完善,這一藝術品線 上消費市場近年在增量之下並沒有質的提升。 另外,近期維權糾紛又將藝術品電商推到風口浪尖。 藝術金融的電商平臺佈局恐怕要厘清與傳統的藝術品一、二級市場 的關係,實現差異化的商業模式。 如果能進一步借助網路經濟的特點,有關藝術品市場的大資料分析是相當值得期待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春拍,國內研究機構也開始逐步著手研究大資料背後的藝術金融。 由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 出品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2014春》(以下簡稱《報告》)體現了這樣一種徵候。 藝術金融的大資料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在藝術金融的宏 觀經濟、政策環境層面,除了過往的將藝術市場成交額增速與對經濟反應敏感的狹義貨幣M1比對,研究藝術品二級市場與宏觀經濟聯動關係之外,還進一步細化了 幾大投資增長極的研究,將藝術指數與房地產指數、股票指數計算、比較,研究藝術品資本屬性的優劣勢;在藝術金融的微觀市場層面,通過計算反映風險收益比的 標準離差率研究藝術品的風險收益比。
鑒於目前拍賣行業法律法規的限制(例如,對於資訊保密的界定),也就不難理解目前國內機構的這些研究還處於初步階段。 例如,在微觀市場研究層面,《報告》 所研究的案例相對有限,僅從風險收益比的實際資料論證了經常見諸媒體的論點: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長期投資保值屬性突出。
如果我們從更大範圍的資料出發,可能會得出更多有關藝術金融的宏觀環境與微觀市場環境的更有意思的論點。 從宏觀上講,藝術品金融的走勢依託于經濟大環境和 其他投資領域的現時和長遠趨勢的狀況。 比如GDP的增長、消費物價指數的變化、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對非必需品消費的管控趨勢等,另外,一些非可把控的意外性 風險:如石油危機、金融危機等,這些是對大的藝術品金融氣候的把握。 諸如根據對股市、房地產等高回報率投資領域的發展態勢的判斷,可以預估藝術品投資市場 資金結構的變化。
另外,目前藝術金融的資料主要來自二級市場,如果從二級市場進一步拓展到一級市場,將能更全面地反映整個藝術市場的生態環境。 當然,這還需要行業監管、法 律法規的到位。 初步估計,還有待進一步展開分析藝術品市場微觀環境的相關資料參數包括但不限於如下:一級市場方面,國內外畫廊、操作模式偏重學術價值挖掘 還是偏重商業炒作、潛在資金投放量、推廣計畫、代理演出者的綜合情況、平均培育演出者所需的時間 、年成交額排名狀況、收藏家的綜合情況等。 二級市場方面, 通過歷年的單件、專場和整體成交額、成交率分析不同年齡、教育背景、地域性、行業背景的高端客戶對不同板塊的關注程度,以預測未來市場的走向趨勢:市場買 家群體的內在變化,潛在資金投放量中老錢、新錢的比例變化,收藏、 投資趣味的變化,地域性的差異所體現出來的不同地域的喜好、特點,以及識別某些演出者的 作品是否存在違規炒作的現象等。
此外,研究和建立藝術品的傳承、出處、著錄等學術檔案登記制度也將成為藝術金融大資料研究的重要方面。 這樣涵蓋藝術研究——藝術市場微觀環境——藝術市場宏觀環境的大資料分析必將使得藝術金融模式從現有的發展路徑中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