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在哪裡?其實,雲計算技術在網路服務中已經隨處可見,例如雲桌面、雲辦公、雲視頻、雲遊戲、雲搜索、雲識別、雲U盤等。 使用者不必瞭解其背後的運行原理,也無需自備一些硬體和軟體,就可以在「雲端」自由地流覽、辦公或娛樂。
身邊就是一片「雲」
體驗
白領蕭瀟(化名)對任何科技新知都難以表現出興趣,「雲?聽說過,是什麼?」 很快她就投入到了對附近商場打折活動的熱切關注中。 其實,像蕭瀟一樣,我們往往享受到了「雲」的便利,卻又對它視而不見。 每一天,它都在我們身邊。
蕭瀟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掃一遍幾大入口網站的新聞頁面,百度和谷歌(微博)在工作中更是必不可少,她不知道,其實,現在如果是業務足夠龐大的網站,背後無不有雲計算的支撐。
蕭瀟討厭學科學,但是個蘋果迷,各種「蘋果」一應俱全。 把連絡人、照片上傳到網路,無論是iPhone(蘋果手機)、iPad(蘋果平板電腦)還是別的什麼設備都能隨時訪問,她不知道這正是雲存儲的概念。
蕭瀟當然也不了解,如果不是用了雲計算,她的淘寶體驗也會大打折扣。 打開網頁的時間會從兩秒掉到五秒,每個網頁上,也不會再有那麼多精美的圖片,翻頁就要翻得手抽筋。
相比而言,白領小強(化名)算是一個「雲中達人」。 週末外出候車或坐車時,小強會拿出智慧手機,點開「雲瀏覽器」瞭解當天的新聞,「雲中轉」可以節省不少資料流量。 平時到了位於大郊亭橋附近的工作單位後,他經常打開某知名網路公司開發的「雲桌面」,裡面包括微博、即時聊天工具、雲存儲、製圖工具和文字處理工具等,而這些通過「雲桌面」實現的功能完全是在「雲端」實現的, 不必在本地電腦安裝這些軟體。 回到家後,如果有閒暇,小強還可以借助「雲桌面」免費閱讀很多雜誌,或者玩些鬥地主之類的遊戲。 小強覺得「雲」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我從來沒有丟過個人資料,也從沒有備份過電腦,這是雲計算的功勞。 」約伯斯曾經說。 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他在病重時,還出現在「蘋果雲」的發佈會上。
雲計算讓很小、很便宜的伺服器連在一起,卻完成了龐大的工程。 電影和動漫行業的成本可能因此降低,統計行業也變得更加輕鬆...... 這些都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調查
雲電視是「雲」嗎?
在望京的一家家電賣場裡,「雲」是一個出現頻率頗高的字眼。 雲電腦、雲手機、雲電視、雲空調、雲列印...... 在促銷員口中這些都是「先進」、「高端」的代名詞,但是,消費者還是有些雲裡霧裡,這個紅得發紫的新鮮概念,真的值得我們花上大價錢?
雲電視也許是最接地氣的一項雲應用了,「我的不會上網的奶奶那天竟然問我,買個雲電視怎麼樣。 」朋友小於說。 在過去的一年裡,國內彩電企業集體「轉型」,海爾、創維(微博)、TCL(微博)、海信、康佳等廠商紮堆出雲電視。 「雲」這個科技界的明星一下子變得平易近人了許多。
不過,記者昨天在家電賣場詢問了多位促銷人員,卻發現廠家對於到底什麼樣的電視可以稱為雲電視,說法五花八門。
「雲電視和智慧電視差不多,可以上網。 」、「可以線上升級的,您買了以後就不用再換電視了。 」、「只要您的手機是智慧手機,就能和電視相連,在外地也可以把內容推送到手機上。 」
儘管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是,雲產品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身價往往要高出普通產品一截。 以電視為例,記者昨日在賣場看到,一款42英寸的雲電視售價將近6000元,同一品牌同等尺寸的普通電視,價格在4600元左右。
此外,記者發現,主推雲產品的大多為國產品牌,三星(微博)、LG、松下、索尼等國外品牌在產品宣傳上,均未使用「雲」概念。 某外資電視的銷售人員表示,「目前市場上的雲電視其實就是將電視連上網路,真正意義上的雲電視功能遠不止這些。 」
一位賣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雖然雲電視已經成為高端電視產品的代表,但是這些產品還並沒有形成真正的銷售熱點,隨著雲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企業使用,產品價格也有所縮水。 「產品剛推出的時候,46英寸的電視售價將近萬元,但是,現在47英寸的新品價格已經不到8000元。 」
觀點
被濫用抑或大趨勢
「雲需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對單點的支撐,就像供水,水龍頭和水管相連,使用者打開水龍頭就能獲得水。 雲中的資源對消費者而言應該可以無限擴展,隨時獲取,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費。 但是現在很多企業剛剛弄了一滴水,就給他套上雲的帽子,這是不現實的。 」帕勒諮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微博)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更多的企業是將雲當成了產品增值的工具,但是卻並沒有給使用者帶來真正的雲體驗,概念被濫用了。 以電視產品為例,現在很多國內推出的雲電視,其實就是一台普通電視機加上一台電腦,最多是兩年前互聯網電視的升級。 有的「雲電視」只支援內置的幾個網頁,並不能像家用電腦那樣暢遊無限的互聯網,有的上網模式還是手機上網模式。
庫巴網(微博)副總裁彭亮同樣對於市場上的雲產品並不看好,「雲的實現需要大量頻寬、伺服器集群技術,對於製造廠商而言,是很大的挑戰。 」目前國內的網路現狀是家用網路寬頻並未普及,大多在2M-4M之間,甚至更小,網路環境也不夠穩定,這些都會大大影響使用者實際的使用感受,制約了終端相關產品的發展。
不過,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有著更樂觀的看法。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楊東文表示,雲產品市場確實存在一定泡沫,但也不用看得太重,「大家的方向沒有錯,雲是大勢所趨,企業積極介入,反過來也會推動網路寬頻等環境的發展。 」
問題
安全性和耗能存爭議
雲計算已經成為全球未來資訊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隨著各國都認真研究雲計算將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變革,部署國家戰略,中國也正在推動雲從概念走向應用。
我國目前已經確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五個城市作為國內先行開展雲計算創新發展的試點示範城市。 預計2015年全國「雲計算」產業鏈規模可能達到7500億至一萬億元人民幣,有望占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15%以上的產值規模。
不過,雲計算也並非如此完美。
關於安全性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使用者對於雲服務安全性心存疑慮,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資料、資料、營業秘密在「雲」中都放在了哪裡,哪些人會非法獲取他們,如果丟失了,應該去哪裡找回,誰來承擔責任。 解決這些問題,涉及到公信力、制度、技術、法律甚至監管等多個層面的複雜問題。
對於中國而言,也許還有一個更加嚴峻的考驗。
曾有統計稱,一台雲計算伺服器一年大概消耗5000元的電費,如果建設一個100萬台機器的雲計算中心,光是電費就要50億元,這在能源緊張的中國,顯然是一個大問題。
在美國,谷歌等一些雲計算的引領公司,已經進入了能源領域,除了發展綠色能源,他們入股能源公司,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能源供應。 「但是,在中國,政策還沒有開放到這種程度。 」一位雲平臺服務商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雲計算可以節省大量企業的硬體成本和軟體成本,而雲計算伺服器所耗費的能源應該不會多於大量企業節省的能源。
■思辨
到底什麼是「雲」?
互聯網發展的早期,技術人員都習慣把互聯網畫成一朵「雲」,簡化了技術細節和複雜機制,討論新技術的時候才能更方便。 技術員的小浪漫,在多年以後被賦予了重大意義,「雲」如今已經成了最炙手可熱的詞彙。
什麼是「雲」?有個不算嚴謹,但野心勃勃的解釋:把一切都拿到網路上,再從網路上得到一切。 「雲」就是網路。
簡單地說,雲計算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超級計算模式。 在遠端的資料中心,幾萬甚至幾千萬台電腦和伺服器連接成一片,依靠集體智慧,扮演著「超級電腦」的角色。 使用者則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資料中心,按各自的需求進行存儲、運算。
你也許對此並不陌生,我們有時會把檔和照片上傳到電子郵箱,讓網路替我們保管而解放出我們的硬碟。 是的,這正是雲理論的小小應用,只不過,強大無比的「雲」能做的遠遠不止這些。
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複(微博)曾用「錢莊和銀行」來打比方:最早人們只是把錢放在枕頭底下,後來有了錢莊,很安全,不過兌現起來比較麻煩。 現在發展到可以從任何一個銀行網點取錢,甚至通過ATM(自動櫃員機)就可實現。 既然互聯網上有每秒超過10萬億次的運算能力,讓我們予取予求,電腦主機也許可以消失了,手機、汽車、電視、手錶同樣能夠上網,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塊螢幕。
也有人認為,雲將共用的軟硬體資源和資訊按需提供給使用者,整個運行方式更像電網,從古老的單台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 這也許將改變科技世界的遊戲規則。
關於「雲」的想像還有很多,不過,它們正在變為現實,還是將成為「神話」?
■回顧
這片「雲」是怎樣形成的?
——以谷歌為例
聽上去玄而又玄的「雲」,在谷歌著名的「20%時間」裡第一次現出了形狀。 「20%時間」是谷歌分配給員工用於獨立開發專案的時間,他們可以在這段時間裡幹自己感興趣的事。 2006年秋天,工程師比希利亞在谷歌董事長施密特支援下推出谷歌的新戰略「雲」計畫,雛形正是其在20%時間裡推進的專案「谷歌 101」。
那時候,一出大學就進了谷歌的比希利亞每天都要搭班車長途跋涉到谷歌,進行10小時的搜索運演算法則的編寫工作。 然而,他真正的想法卻是回到學校和他的導師一起工作。 比希利亞為此申請在他的母校啟動一門課程,引導學生們按照谷歌的思維程式設計開發,學會如何處理浩如煙海的資料。
這可能僅僅會成為一個教育專案,但是,市場關係和科技環境的變化,似乎已經預示著比希利亞已經站在了一個未來科技「燈塔」的腳下。
當時,幾乎在每個領域,大量資料簡直要把科學家們淹沒了。 絕大多數科學家缺少設備來存儲和篩檢他們。 比希利亞認為,行業的思維已經改變了,互聯網上的資料量將以千倍的速度增長,原來的計算模式甚至資料中心都難以為繼。 而當大規模的電腦形成集群時,其檢索答案或指令的速度將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台單機。
誰擁有更為龐大的資料規模,並且能駕馭他們,誰就可以提供更廣更深的資訊服務,而相比之下,軟體和硬體的影響在縮小。
比希利亞開始建立他的電腦及群組。 他先斬後奏,購買了價位適中的40台電腦群組,發出訂單後才開始考慮如何為這些伺服器付錢。 幸運的是,當他拿著一大筆帳單去找經理們批准時,沒人反對。
李開複此後曾說,谷歌開發了新的技術,買最爛的電腦,最便宜的伺服器,也照樣飛到了「雲端」。 畢竟,按一台高檔伺服器4萬美元算,要買幾十萬台的話連谷歌都會破產。 成本的壓縮讓這種伺服器集群為核心的技術走向現實成為了可能。
以谷歌設備為核心的「雲計算」完全符合由該公司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裡·佩奇10年前提出的遠大構想:「構建起跨越全世界的資訊,供人們隨時隨地訪問。 」
現在,科技巨頭們都已經擠進了「雲」的世界。 英業達、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戴爾(微博)、惠普(微博)、亞馬遜(微博)等公司,將IT系統、資料庫等基礎設備整合起來,分隔成不同的空間供企業租用。 谷歌、微軟(微博)、蘋果、雅虎們則打造程式開發平臺與作業系統平臺,讓開發人員可以通過網路撰寫程式,一般消費者可以在上面執行程式。
■樣本
三種「雲」
代表:谷歌
與微軟有些相似,谷歌希望引導使用者實現各種應用在網路上完成。 比如,以前,使用者需要在公司的電腦上安裝word、excel來撰寫報告,如果要把工作帶回家,家中的電腦也要安裝這些應用,但是有了「雲」,使用者不再需要在自己的設備上安裝各類程式,所有工作都可以在網上完成。
代表:IBM
作為電腦的鼻祖,IBM在2009年年初提出了「智慧的地球」及「智慧城市」的理念。 借助雲計算,IBM通過説明城市建立即時的城市管理、整合的公共服務、高效的交通管理、可靠的安全監管等系統,逐步實現「智慧城市」。 各國政府是IBM的大客戶,IBM已經與中國許多城市和企業合作,進行「智慧城市」的建設。
代表:亞馬遜
電子商務出身的亞馬遜曾經有一個苦惱。 每逢耶誕節這個消費高峰,公司就不得不增加大量伺服器,以應付暴增的訂單,但是耶誕節過後,這些伺服器又沒用了,浪費了大量資源。 亞馬遜的雲理想是,將剩餘的計算能力出租。
(責任編輯: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