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資料爆炸形容今天的IT發展一點也不為過,資料增長永無止境。 」世紀互聯李志霄博士認為對於企業來說,與使用者使用習慣、地理分佈、甚至企業需求變動都可以通過在大資料採礦得到有價值的參考資訊。 大資料時代將資訊價值的概念推到了企業CIO面前。
根據國際資料公司IDC 2011年發佈的Digital Universe Study,全球資訊總量每過兩年,就會增長一倍。 僅在2011年,全球被創建和被覆制的資料總量為1.8ZB(1.8萬億GB)。 相較2010年同期上漲超過1ZB,到2020年這一數值將增長到35ZB。 這就是大資料的創建和產生。
「我們看現在的Facebook,全球使用者數量正在逼近10億,中國的新浪微博註冊使用者數量也已經破3億,騰訊的即時通訊工具活躍使用者達到7.1億,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的人口數位。 僅社交網路這一項所產生的資料就已經非常驚人。 」
資料高效處理需求驅使資料中心變革
資料流量每上升一個數量級,要求IT具備相應的高效率處理能力,從而引發IT的革命。 從PC機出現、互聯網普及到今天的雲計算,都是為提升IT效率而出現的技術和解決方案。
IDC預測2020年,全球所有IT部門擁有伺服器的總量將會比現在多出十倍(包括虛擬機器和物理機),所管理的資料增長50倍,而IT管理人員的總數增長幅度僅僅只會向上浮動1.5倍。 大資料高效存儲、有效提取的需求正在敦促傳統資料中心向滿足雲計算應用條件的資料中心轉型。
「虛擬化技術提升了傳統物理機的使用效率,通過雲計算形成資源池,資料散列分佈于資源池的不同物理機上。 大資料採礦工具在其中起到指標的作用,根據對資訊內容的需求指向資訊存儲的空間,形成資料倉儲。 這一系列改變的發生都將在雲計算資料中心發生。 」
綠色節能成為必備條件
「從設備上說,伺服器、機房、頻寬、電力、製冷等硬體設施相比于傳統資料中心並不會發生本質性的變化,但是會以綠色節能為宗旨去發展。 資料中心耗電未來會是個很大的議題。 」
史丹佛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的教授ohnathanG.Koomey針對資料中心對全球耗電量印象的報告稱,全球的資料中心在2010年共消耗1,988億千瓦時的電力,約是全年總發電量的1.1至1.5%,而這個比例不可小視。 電力已經成為資料中心份額最大的支出項,Google、微軟等資料中心大戶開始嘗試將資料中心建設在嚴寒地帶以減少電力消耗。
「IT的價值在於節約資料處理的成本,雲計算則説明企業降低IT成本。 」李志霄博士指出雲計算資料中心通過大規模資料中心集成的方式,降低資料處理的平均費用。 大型雲計算資料中心將更多考慮所在的地域環境,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降低能耗,如當地低溫氣候,風能、潮汐、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資料中心運營服務外包
李志霄博士認為雲計算資料中心最本質的改變在於軟體和服務。 套裝軟體括實現存儲、計算能力調用、計費、安全等的虛擬化、分散式等技術,以微軟、亞馬遜為前例;服務的改變意味著傳統物理機房的運維DNA將作為優質服務的前提條件,而非全部內容。 運維工程師由維護物理機房轉變到軟體平臺、網路平臺的維護,比如Debug。
隨著雲資料中心規模化發展,運維服務從硬體維護走向軟硬兼具,運維服務的難度與規模相應擴大。 「運維服務走向專業化、外包化將成為行業趨勢,在這一領域機遇與挑戰並存。 具備運維DNA資料中心企業將有機會成長為專業的雲資料中心運維服務提供者。 世紀互聯作為一家擁有十幾年運維DNA的資料中心服務提供者,未來對雲的探索值得期待。 」
雲資料中心需要頂層設計
中國目前擁有58.8萬個資料中心,高工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11年新建數量達6800個,其中不包括各地正在規劃的雲計算資料中心。 大資料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國雲計算資料中心的快速增長,李志霄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由於意識到虛擬化技術,多租戶技術的浪潮來臨,美國2011年將政府IDC由2000個減到1200個,注意,是減,不是增。 但這個前提是雲計算應用已經相當普遍。 在中國,雲資料中心正處於建設期,正是政府參與進行頂層設計,整體規劃的最佳時機。 」
李志霄博士認為,與電子政務、教育、醫療等相關的公有雲大資料將會推進智慧城市的發展。 公有雲落地之時,中國雲計算資料中心的變革才會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