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時代 勿被「大」沖昏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大資料 大資料 大資料時代 大資料 大資料時代 但是 大資料 大資料時代 但是 或許 大資料 大資料時代 但是 或許 成為

當「資料」加個「大」字,它就脫胎換骨,惹得眾人爭相追捧。 據瞭解,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大資料在國內的產值達到了120億元,一舉成為風投界最青睞的物件。 IBM、惠普、SAP、Oracle等一系列軟體大碗紛紛牽手大資料,「軟體+硬體+解決方案」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4294.html"> 的大資料產品模式走俏市場。

於是,大資料催生商業機會的結論便得到了廣泛認可,但是,近期在GigaSpaces發起的一項關於大資料即時分析工具的調查報告資料顯示,目前只有12%的企業在使用即時事件處理工具。 這個現象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大資料這個現象,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對其然該如何處之。

企業或者個人正在通過消費交易、網路互動、地理資訊、知識文檔等方式創造著大量的資料,這也成為了大資料形成的重要原因。 但是資料並不等同于資訊,而且資料量的增長也並不意味著資訊量的增長,更不會是相同比例的增長,同時,對你有價值的資訊量或許也沒有隨之提高。

枯燥的資料加以篩選、分類、整合、分析、提煉等一系列抽絲剝繭的步驟後,才能昇華成為具有價值的資訊,所以不要簡單的認為大資料來了,價值資訊就來了,機遇就來了。 另外,如今的資料量的確龐大,每天可以產生TB級資料的企業並不在少數,僅新浪微博一天發佈內容都已經破億。 但是,11545.html">我們有沒有統計這其中資料重複的概率有多大?簡單的複製、轉發等動作,獻身到了資料驟增的事業中,可見,資訊並不是伴隨著資料而絕對的水漲船高。 或許相反,資料的井噴導致了資訊所占比例的下降,從而給企業挖掘潛在價值造成了阻礙。

因此,冷靜對待大資料時代,不因數據量大而暈圈,也不因資訊量多而竊喜。 大資料可以帶火了資料存儲、資料採礦、資料分析等等廠商,但是是不是可以帶火企業經營狀況,是不是每個企業使用者都需要相關的軟體、硬體等問題還待商榷。 12%的企業使用率或許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低。

(責任編輯:蒙遺善)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