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雅羅斯拉夫·費比申克帶他老婆、閨女出門。 老婆一上車就直嘀咕,你說娃兒坐車行不行啊,是不是該換尿布了呀。 丈夫在一旁聽著,既沒吭聲也沒動彈,愣了半天才蹦出一句話,「孩子屁股底下不是尿布啊,是資料!」
這要擱著別人,估計早就氣得跟丈夫翻白眼了,但費比申克的老婆聽了卻很感興趣。 倆人開始大談「尿布資料的真諦」——尿布什麼時候該換,尿布上都能反映孩子的什麼狀態,應該靠更精准的方式來收集、判斷。 總之,嬰兒之撒尿問題,不是個麻煩,而是門學問。
事實上,產生于我們身體的資料,不管是大人的心跳,還是孩子的尿布,都是關乎健康的重要課題。 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一舉一動都包含著資料。 我就認識一個大夫,每次看診之前,都要求病人回答印在A4紙上的問題清單——什麼時候開始感到疼痛?疼痛幾次?每次疼多久?還記不記得疼痛發生的具體時間和當時的狀況?要是你能準確地告訴他生病那天自己的身體資料,比如體溫或者血壓, 他開起方子來會更麻利呢。
對這兩口子來說,從一塊尿布裡,不僅能看出是否需要更換,也能通過分析資料,判斷孩子是否尿路感染,還可以檢測出某些疾病的先兆症狀。 尿布裡蘊含了關於孩子的許多資料,破解它們就能更瞭解孩子。
他們開始拿尿布做實驗,在上面添加帶檢測功能的彩色補丁,還在尿布背面貼上了二維碼。 一旦孩子尿尿,尿布上的彩色補丁就會檢測尿液中蛋白質、水或者細菌的含量,如果不符合標準,補丁就變色。 而只要掃描尿布上的二維碼,就能獲得更詳細的尿樣資料,家長可以自行判斷,要不要把這些資料發給醫生瞧瞧。
依靠二維碼和互聯網,大人們可以對嬰兒的尿布狀況瞭若指掌,但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大部分人可就只是一知半解了。 8630.html">有時候瞭解自己,就跟判斷嬰兒的尿布狀況一樣,只能跟著感覺瞎猜:你今天睡了多久覺,喝了多少水,走了多少路,隨時隨地心跳頻率有多少,你都準確知道嗎?
為了更好地瞭解自己的身體,還有人發起了一項數位化專案,叫做「資料化的自我」。 他們決定,要像管理資料庫那樣,管理自己的身體資料。 創始人之一叫格裡·沃爾夫,他可以算得上全世界最瞭解自己身體的人之一,有時候出去演講,還會展示一下自己對身體資料的掌控能力。
「我今天早上6點10分起床,昨天晚上12點45分睡覺,中途醒了一次,我的心臟每分鐘跳動61下,我攝入了600毫升咖啡因,0毫升酒精。 」他一臉嚴肅地列舉著數位,笑著補充了一句,「還有我的自戀人格指數,只有0.31,這真叫人放心。 」
可別小看這些看似龐大而略顯冗雜的日常資料,它們對於診斷疾病非常有效。 當我們生病時,某些專案的資料將發生突變,而日常資料也將會成為非常可靠的參考指標。
不過,收集這些繁瑣資訊,現在有不少科技設備當好幫手了。 只要在手腕上戴上個鐲子似的腕帶,或者在衣服上別上一個別針似的感應夾,還有的像張貼紙,粘在鞋底裡,就可以隨時記錄身體狀況:你移動了多少米,消耗了多少卡路里,HTTP://www.aliyun.com/zixun/ aggregation/18300.html">睡眠時間有多長......
不僅如此,人們還想著法子變花樣收集身體資料。 聽說蘋果公司早在2009年就為自己的耳機申請了專利,當你把耳機塞進耳朵的時候,它可以自動識別你的血氧含量、心律和體溫;還有個美國公司直接設計出一件運動背心,只要穿上,就可以記錄心跳頻率,還能隨時同步到電腦上。
在華盛頓的一次醫學會議上,人們還提出一種治療哮喘病的新型儀器,在它的頂端搭載了一個小小的GPS接收器,它能為病人記錄哮喘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以便更瞭解哮喘的發病跟自己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時間的相互關係。
所有這一切,都跟費比申克女兒屁股底下的尿布一樣,在時刻記錄關於自己最重要的資訊,而這些科技進步將可以幫你避免到生病的那一刻,才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問題。
話說回來,儘管費比申克跟來採訪的記者繪聲繪色地解釋了那次出行的小狀況,但他到最後也沒說明白,他們兩口子後來到底有沒有給孩子換尿布。 我只知道,費比申克夫婦後來為設計的新型尿布寫了個程式,發佈到網上,讓他和像他一樣篤信資料的父母們,從此用科學方法帶孩子,記錄身體的每一個資料,就從人生的第一塊尿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