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2014-12-09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大資料
大資料
障礙
大資料
障礙
不同
大資料
障礙
不同
解構
大資料
障礙
不同
解構
老大哥
大資料在未來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在《迷失》製片人J.J.Abrams和Bryan Burk打造的新劇《疑犯追蹤》中,強大的電腦集群將整個紐約市的攝像頭整合在一起,結合每個人的信用卡記錄,醫療及社會保險記錄,行車罰單等各種資料, 推斷並鎖定出危害別人或即將被害的自然人。
這部創造了CBS電視臺試播集歷史收視最高記錄的電視劇講述了大資料在未來的一種可能性,影片中每隔幾分鐘就會出現監控攝像頭拼接的畫面,讓整個故事更具真實性。 就在數年前,斯皮爾伯格導演的講述類似故事的大片《少數派報告》裡,根據種種預兆來預判罪犯身份的工作還是由浸泡在水槽裡的特殊人類來完成。 從超人類到超級電腦的更迭,這是好萊塢對資訊產業近年來飛速發展的肯定。
用大資料解構人類社會
在影視劇之外,IT廠商也已經開始試圖用各類資料分析人類社會,由EMC、思科、FedEx、VMware等企業贊助的「大資料人類面孔」的就是一個用資料解構人類的專案,他們與這個專案的贊助者、美國知名攝影記者瑞克.斯莫蘭( Rick Smolan)一起開發了一款App「生命中的一天」,在全球範圍內找到200多萬試用者,搜集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人群的生活習慣和各類資料。
只要開啟這款App,使用者就會被動搜集像是每天的行進里程與速度如何,在工作區域與生活區域的時間分割等內容。 在搜集人們的大量資訊之後,將有助於瞭解大眾對於家庭、信任、安全、睡眠、兩性關係與約會等議題的看法,同時參與者也能夠比較自己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的答案,也可借此觀察出不同地區、種族的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風格。
這是一個龐大的難以言喻的專案,在EMC高級副總裁李納德(Steve Leonard)看來,大資料對市民的生活會帶來真正的變革:學習、溝通、政府治理等等,可以將TB級的海量資訊,通過成千上萬的資料來源搜集起來, 可以通過分析得到新的結論,然後回饋改造社會。
未來大資料的商業邏輯
李納德的想法中隱藏著一個簡單的商業邏輯:從社會獲取足夠的資訊,分析歸類再將發現的問題回饋回社會。 然後在這個過程中,EMC們憑藉存儲與資料分析的工作分享社會改進所帶來的紅利。
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Gartner在近期的報告中預測,今年大資料對全球IT開支的直接或間接推動將達960億美元;到2016年,這一數位預計將達到2320億美元。
眾多的IT企業在進軍大資料時最經常遇到的障礙就是針對不同人群不同行業時的專業壁壘,一個最有效的辦法是收購,而以人類及社會為物件的資料分析,更是一種巨大的考驗。 在EMC的演示環節中,依靠Twitter的資料介面,EMC可以迅速的分析出Twitter上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域,不同性別的使用者對奧巴馬和羅姆尼的提及次數,但卻無法分析出Twitter上每個提及奧巴馬的人對其支援與否, 可見目前的技術距離成功仍有很大距離。
障礙與隱憂
事實上,技術並不是大資料的未來發展的唯一障礙,李納德在「大資料中的人類面貌」開幕講演中喊到,「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大資料是「老大哥」(Big Brother)的想法。 大資料可以用於社會進步。 大資料可用於健康,可用於跟食品有關的事情。 儘管大資料同樣可用於安全方面,但是,我們不能認為大資料就是「老大哥」」。
「老大哥」是誰? 沒錯,就是喬治·奧威爾在小說《1984》中窺伺一切的「老大哥」(Big Brother),大資料對個人資訊的無限汲取,正如老大哥讓自由主義者害怕。 如何說服懷疑者?
EMC的官方回答是:「我們的演示都是基於Twitter的,事實上,EMC本身並不能獲取足夠的資訊,這需要其他人的説明,Twitter上的公開資訊都是非保密性的,並不用擔心」。
在本文開頭的美劇《疑犯追蹤》中,監控系統的發明者將資訊封裝成為黑盒,不給過程,只提供危險者的社會保險號碼。 但在現實生活中,基於隱私的利益鏈條如此龐大,又有多少人能夠守住底線呢? 在技術發展到能夠足夠的高度之前,有關大資料的爭論仍會無休無止的進行下去,但有一點毫無疑問,真正視圖抓住未來的公司,都不會放棄這樣的機遇。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