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海峰
「颱風來了,豬都會飛」,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西方諺語,主要描述「機會」的重要性,與中國的古語「時勢造英雄」一樣。 如今的大資料,恐怕就是這樣一種「機會」,同時這個機會還能説明我們挖掘出更多的商業機會。
在前不久的百度技術開放日上,百度宣佈將正式開放大資料引擎,這也是全球首個開放的大資料引擎。 據悉,此次百度開放的大資料引擎主要包含開放雲、資料工廠、百度大腦三塊,通過這三塊可以實現資料的收集、存儲、計算、分析、挖掘和管理。
對於傳統企業而言,無需任何繁雜的技術手段,只需要接入百度大資料引擎,即可利用大資料去説明現有業務進行升級和創新了。 峰哥認為百度此舉是在加大此次大資料颱風的風力。 換一種角度看,這也是百度為了快速豐富各行業資料庫的做法。
其實早些時候,另一個互聯網巨頭阿裡巴巴也宣佈過有關大資料的戰略,將會重點挖掘大資料的商業價值,也就是所謂的「雲端+大資料」。 當然了,這樣的機會騰訊也不會落下,從早期的QQ圈子到現在的廣點通,無不在重申大資料的價值。
正如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樣,BAT等巨頭都在佈局大資料,但是他們的大資料卻是風格迥異。
風格迥異的BAT大資料之爭
在百度技術開放日上,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表示「技術正在改變互聯網,大資料就是這樣的技術,使人的智力越被電腦鎖模仿」。 他預測:通過大資料,電腦智力超越人腦將不會遙遠。
可以這麼理解,百度想要打造一個弱化人腦的智慧資料平臺,讓技術説明人來決策。 這可能與百度搜尋引擎出身有關,大家都知道搜尋引擎是使用者主動行為,通過收集使用者主動需求的資料,然後經過分析,百度可以知道使用者喜好。 久而久之,百度就可以説明使用者進行決策或者是推薦使用者喜歡的內容。
阿裡在大資料上的做法與百度類似,其也是通過搜尋引擎來獲取使用者主動需求加以記錄,另一方面阿裡還可以通過使用者的成交、評價、收藏等記錄,推測使用者的喜好。 其與百度的差異是,阿裡的資料範圍相對更小,但是其資料內容更細緻,因為阿裡掌握了使用者網上交易的閉環資料。 相對百度的大資料而言,阿裡則是小而精資料,準確的說阿裡掌握了國民網上交易的資料,甚至是整體消費資料。
至於騰訊的大資料則與前者不太一樣,其主要應用在社交上。 你經常在某處登陸與誰聯繫、聊些什麼內容,騰訊可以通過這些關鍵資料為你推薦朋友,説明你進行社交,正如現在的QQ圈子、好友推薦等。 其商業價值也相對封閉,從騰訊歷年的財報也可以看出這點,遊戲、增值服務佔據了騰訊大部分營收,而關於協力廠商收入,無論是開放平臺還是廣告所帶來的收入,相對而言都寥寥無幾。
雖然BAT的大資料有些差別,但是回顧根源,他們卻是在做一樣的事情,就是構建大資料庫和大資料生態,本質上說他們還是同質化競爭的。 除非一開始,他們就將大資料定義為自身生態的優化工具,而不是獨立于自身生態的新業務,否則BAT在大資料領域肯定會有一戰。
百度大資料引擎或改變大資料格局
按IBM對大資料的定義就是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 其第一個就是大量,需要大量的資料基礎,而百度的此輪資料引擎開放正是為了構建這樣一個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在百度開放資料引擎前,百度就已經超過了騰訊、阿裡成為了國內最大的資料中心。
另一方面,阿裡也在通過瘋狂收購、投資,豐富其資料庫。 從早期投資互聯網行業的新浪、陌陌等,到現在金融行業、影視行業、零售行業,甚至是物流行業,無不是在建立阿裡的資料基礎,或者是彌補阿裡短板領域的資料基礎。
而騰訊在大資料上,動作或許有些慢了點,其現在還停留在自身生態的變現上,即廣點通。 還沒有正式開始佈局大資料生態。 要知道在美國,大資料產業每天給谷歌帶來2300萬美元的收入,一年收入約82億美元。 而這塊收入則是主營收入之外的收入,甚至未來他可以變成主營收入之一。
至於高速、多樣、價值其他三個V,則是由技術、商業共同主導的。 技術就不用多說了,百度是一家公認的技術主導型公司。 而多樣、價值則是由商業主導的,這點阿裡可能會佔有一定的優勢。 但是整體競爭上來看,百度的優勢更大,特別是隨著百度大資料引擎的此輪開放,其資料庫資料一定會引來爆發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