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上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大展的主題便是物聯網以及組成物聯網的各種智慧設備。 每個參展商都能拿出某種號稱最智慧的新鮮玩意。 但是這些智慧設備真的智慧嗎? 大資料和物聯網一體兩面。 物聯網收集來自各種智慧設備的資料,這些資料需要被進行分類、重組並產生合理的決定。 然後物聯網利用終端智慧設備來實施這些決定。 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化。
目前,隨著智慧設備的快速增長,在缺乏應用背景以及使用者群的情況下,智慧聯網設備面臨四大資料難題,阻礙了智慧化的發展。 雖然智慧聯網設備所面臨的資料問題顯而意見,但似乎很少有人想要真正討論這些問題。
問題一:功能過於單一,沒人會穿戴50種設備
CES大展上,VentureBeat網站的哈里森·韋伯在身上使用了56種可穿戴設備。 如今的物聯網科技創業者已經早就在前輩身上吸取了失敗的教訓,那就是任何產品使用起來一定要簡單。 因此,一種設備能把一件事真正做好就已經成功了。 但是在未來智慧設備爆發的情況下,衡量睡眠、進食速度或膝關節健康的設備都要分開穿戴的話,顯然不太現實。
沒有人願意像哈里森·韋伯那樣管理和穿戴50種智慧設備。 要不然你看起來就會是一名智慧設備推銷員。 今天的智慧設備創業公司正在用大量的單一解決方案來説明簡化人們的生活。 為了實現簡單易用的目標,這些公司過於集中在一個單一的問題上。 CES走廊充斥著的智慧瑜伽墊、智慧陽光強度感應器、智慧癲癇探測器、智慧滑雪板等產品,讓人變得無所適從。
問題二:獲得感應器資料不是目的
就拿上文提到的陽光強度感應器來說。 你真的需要一個腕帶來感知當下的陽光強度嗎? 是不是可以使用智慧手機來查詢目前的光照強度,以確定是否應該出門。 而不是出門後使用某種智慧設備定期測量光照水準。 前者的預判才是真正的智慧,讀取感應器資料談不上什麼智慧設備,只是手段而已。
智慧聯網設備崛起後,會有大批的相關公司倒閉。 只有少數的企業才能生存下來。 這些倖存者將是那些能夠發現更多資料背後資訊,由此做出預判的設備。 這意味著大量的資料採礦能力。
早期版本的Jawbone的可穿戴健身設備,都要求配戴者手動登錄他們的活動內容。 而最近的版本則變成將正在進行的活動與已知活動模式進行比較,來對活動內容進行猜測。 這就是從簡單的資料讀取,到真正智慧化的最好例證。
問題三:資料無法共用
智慧設備的崛起意味著感應器資料的幾何增長。 除非你是大型可穿戴設廠商-比如Jawbone、Fitbit、Withings等,否則可能無法收集足夠的使用者資料來獲得使用者生活的突破性發現。 這使得大廠商有很強的先發優勢。
當可穿戴設備廠商不可避免地被整合,所有倒閉公司收集的資料將會消失。 目前,不同品牌可穿戴設備之間幾乎沒有任何資料共用。
人們不願意從蘋果切換到Android的最大原因就是操作的熟悉度和iTunes中的資料。 同樣地,在物聯網的世界,資料的排他性阻止了使用者在不同的設備之間切換。 這也是為什麼每個智慧設備供應商都試圖成為我們健康、家庭或財務的中心節點。
就像三星CEO在他的CES主題演講中說的那樣,「人們都希望為物聯網創建一個單一的作業系統,但有這些想法的人目前都只關注自己的產品。 」
問題四:資料採礦並不易
如果資料不能改變你的行為,那搜集起來還有什麼用呢? CES上有一款應用叫做V1bes,自稱是「心靈應用程式」。 它可以測量壓力水準和大腦活動。
這一應用聽起來很有用。 但是知道壓力水準,只是搜集到資料的表像,產生這種壓力水準的原因無從得知。 也許這些資料可以告訴使用者壓力水準過高,但是它並沒有告訴使用者可以引發慢性抑鬱的壓力來自哪裡。
另一家叫做Narrative Clip的公司做的可能好的多。 這家公司的產品每30秒就會拍攝一張照片來記錄使用者的生活,利用該公司的獨特演算法來決定哪些東西需要進一步分析,這種產品可能會讓使用者找到觸發壓力的線索。
不過,這次的CES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智慧聯網設備市場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爆發。 我們正處在各種想法的漩渦之中,但很多都會胎死腹中。 這些想法要麼過於單一,要麼無法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任何説明。 智慧終端機、物聯網和互聯網大資料就是支撐這一市場的樁腳,忽略任何一環都無法支撐起一個有效的市場。 目前智慧終端機和物聯網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實際應用上都日趨成熟,但是在智慧化背後起核心作用的大資料卻被有意無意的忽略。
(責任編輯:mengyi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