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處理告訴你:馬航失聯為何傳言那麼多?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媒體 傳播 馬航 澄清 為何

飛機怎樣了? 墜落地點在哪裡? 搜救發現什麼了? 60小時,696萬余條微博,為何近10個版本傳言廣泛流傳? 5條不准確信息,為何都集中在4小時中爆發? 「傳言動動嘴」,轉發千萬條;「更正跑斷腿」,為何只有幾千條?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聯合武漢大學互聯網科學研究中心,用大資料分析告訴你,馬航失聯事件,為何猜測、傳言這麼多。

沒有新資訊,就不發佈資訊?

【銳數讀】4小時0條更新資訊VS5大傳言產生

【銳分析】新華社聯合武漢大學互聯網科學研究中心通過大資料分析發現,馬航失聯事件中,5條流傳較廣的傳言,都集中發生在8日10:30-14:30這4小時期間。

這是為什麼呢?

對比馬航發佈官方消息的時間不難得出答案。 8日10點30分,馬航官方網站發出第三條聲明,更正乘客數量和分佈地區等資訊,直到14點30分其官網才再次發聲,聲明沒有飛機確切位置的資訊。 恰恰是這長達4小時的資訊「靜默」期,眾多傳言甚囂塵上。

博聯社創始人、總裁馬曉霖說,飛機失聯是大事,牽動世人的心。 這麼多傳言,反映出人們對資訊的渴求。 馬航官方聲音的缺位,為不准確信息和謠言的傳播提供了空間。 同時,這些關於航班下落或乘客安全的情況,順應了大部分網友內心的「美好期望」,因此被廣泛傳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王君超教授更注意到,在全球關注失聯航班和機上人員的生存狀況之際,@馬來西亞航空這個新浪微博帳號的粉絲量至12日只有約11萬人。 他認為,除了馬航未對該帳號作有效推廣,或網友沒有主動搜索和關注到之外,線民流覽後對其更新速度不滿意而匆匆離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記者發現,馬來西亞航空官方微博帳號在9日晚19:01更新了一條微博,其內容寫著:我們會第一時間更新搜救團隊在搜救工作中的最新進展。 但事實上,遲至10日14:03,馬航才再次更新微博。 而這中間「空擋」的近19個小時,輿論場早已充斥著各種傳言、猜測了。

【銳提問】有網友問:如果馬航確實沒有最新消息,那如何公佈更新資訊呢?

【銳回復】「可以理解馬航的做法是出於嚴謹性的考慮,但這樣的應對,確實有很大瑕疵。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教授說。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者常江也認為,即使沒有更新的消息,也應以較高頻率進行新聞發佈,以便壓縮傳言傳播的空間、維持受眾情緒的穩定,避免恐慌情緒的蔓延。 」

而喻國明則進一步指出,即便結果資訊無法明確,也應不斷傳達搜救等過程性資訊和支援性資訊,過程性資訊包括搜救進程等,支援性資訊包括開通了哪些資訊發佈平臺等;而對家屬,馬航則應該有更為及時的資訊發佈管道。

傳言動動嘴,更正跑斷腿?

【銳數讀】8日25條VS9日67條;

【銳分析】「飛機降落南寧了嗎? 」「飛機真的在海上被發現且未解體? 」直到事件發生超過60小時後,微博、微信上依然傳播著這些早已被更正甚至澄清的消息。

大資料統計發現,主要傳言均產生于8日14:30之前,且基本在發出3小時內得到澄清。

但新浪社區管理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不實資訊的傳播並沒有因為澄清而停止。 相反,相比8日的25條不實資訊,9日監測發現的不實資訊數量不降反升,達到67條,且主要內容仍為「越南通訊社報導飛機未解體」。

以國內一家媒體8日13點34分發布的一條資訊傳播為例。 這條資訊有名有姓地援引越南軍方人士稱,飛機墜落在堅將省土珠島153海裡處,是越南馬來領海交界處,越南救援隊已出發。 之後,路透社等多家媒體發佈消息稱,馬航公司否認航班墜毀的相關資訊。 但至10日12點37分,該媒體這條微博的轉發量已達275837次,評論達58659條。

「傳言動動嘴,更正跑斷腿」? 顯然,此次事件針對傳言的澄清微博,傳播情況不容樂觀。 據武漢大學互聯網科學研究中心所做的大資料統計,梳理了6條較重要的更正、澄清微博,其中轉發量和評論量最高分別只有3569次和1885條。

【銳提問】有網友提問:為什麼看起來大家對澄清的興趣總不如傳播那麼高呢? 如果總這樣,傳言會產生持久危害嗎?

【銳回復】常江認為,傳言能在大眾最焦慮的時刻迅速給出「解釋」,是速食面式資訊,所以傳播較快;而澄清則要調動理性批判思維,並要有足夠權威性的元素方能成功。 社交平臺強化了這種傳播屬性。

「微信的興起也是另一個因素。 」武漢大學資訊管理學院教授瀋陽說,「在微博等開放性社交媒體中,不實消息可通過連續資訊流沖淡;但在相對封閉的微信朋友圈中,朋友之間信任度高,傳播更快,較難消除影響,因此微信使用者更應慎重轉發。 」

快,還是准?

【銳數讀】60小時,696萬余條微博,近10個版流傳廣泛的傳言VS不盲目搶發贏得4079萬曝光量

【銳觀點】自8日淩晨2:40馬航MH370航班最後一次報告位置的60個小時,新浪微博中的相關微博數量多達696萬條。

在突發事件真相撲朔迷離時,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帳號們各顯奇招,通過轉載外媒等多種方式搶先報導。 但爭搶援引國際媒體報導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失誤,如一家晚報的官微將馬航發言人稱航班「有推測」誤為「已證實」在越南地區降落,發佈失實資訊,後更正。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體選擇了多方核實資訊源,並沒有搶先時效,但因所報資訊權威準確反而獲得公眾肯定。 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曾在當天以較高頻率插播有關馬航事件的消息,儘管沒有最新消息,但重複相同的、經核實的情況,也有利於傳言的澄清;新京報、南都週刊等媒體的微博帳號也通過多方核實,冷靜清醒,及時澄清謠言。

那麼不搶發就沒有影響力了嗎? 據武漢大學互聯網科學研究中心統計,以@新華社中國網事 為例,其雖然沒有盲目搶發轉載外媒消息,但獨家直擊的中國軍艦全速駛向事發海域引發網友關注,其中諸多大V紛紛轉發,總曝光量超過4079萬人次。 網友@沐童在微博評論說:馬航事件,對比幾家微博的表現,@新華社中國網事最好,冷靜準確不冒進。 同樣值得注意的還有,東方衛視在9日臨時決定取消當晚娛樂節目,滾動播報馬航失聯客機的最新消息。

【銳提問】媒體在報導突發事件時,該快還是准?

【銳回復】曾有5年多駐外記者經歷的馬曉霖認為應該兼顧。 他坦言這是一個兩難問題,實際操作中要視速度和細節哪個更重要來決定。 此外,這也與新聞傳播中「動態的真實」有關。

「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剛發生時,媒體報出的死亡人數是3萬,」他說,確切的結果是隨著事件的進展逐漸出來的,並不需要就此指責媒體。

常江:重大突發事件時,媒體上出現不確切消息並不罕見。 如美國電視新聞領域,通常有「報了再說,隨報隨改」的風格,也就是先搶時效,哪怕出現細節失真,爾後再隨時根據新的消息進行滾動的補充報導,不斷修正此前報導中的問題。

「在這種倍受關注的突發事件面前,媒體出現失誤是正常的。 」喻國明也認為,但要有規範性責任,誰發佈的失實消息,誰應該有責任在同等傳播範圍內及時更正。 同時,傳統媒體要加強培養新媒體運營人員的素質,如能否找到兩個以上獨立資訊源等多方面鑒別資訊。

王君超則認為:「一些用戶端為了能在全媒體時代的新聞競爭中取勝,只顧及時、同步地傳播資訊,而忽略了真實性、權威性和公信力。 其實這才是其依託的傳統媒體品牌的核心價值。 」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