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我們
我們
大資料
我們
大資料
觀念
我們
大資料
觀念
認為
我們
大資料
觀念
認為
現在
「大資料」作為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與各行業一併提及,有的行業已經成熟應用,有的行業仍處在觀望中。 不可否認,大資料時代,一方面給企業帶來巨大説明與利益同時,也會帶來螺旋上漲的成本、複雜性和風險。 如何適應這個大資料時代,充分運用各種有用的資料,建立高效快捷的服務平臺,這成為了各行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近日就醫療行業的大資料應用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隨著醫療資訊資料的幾何倍數增長,醫院資訊存儲將越來越受到重視,醫療資訊中心的關注點也將由傳統「計算」領域轉移到「存儲」領域上來。
對於大資料帶來的一些成本問題,廖新波認為醫療大資料能夠帶來的收益要遠遠超出管理它們的成本,如開放新的具有醫療價值的資訊源、提高診斷準確性和速度、預測疾病和健康形態,以及取得生命科學創新的不同見解。 根據美國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預測,如果美國的醫療行業能夠有效利用不斷增長的大資料來提高效率和品質,那麼每年可創造超過3000億美元的額外價值。 而且,在歐洲的發達國家中,僅在提高運行效率一項上,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就可以利用大資料節省1000億歐元以上的費用。
對於醫療服務如何適應大資料時代,充分運用各種有用的資料,建立高效快捷的服務平臺,廖新波指出了四大因素:
第一是觀念。 觀念很重要,前段時間我省也提出一個「智慧廣東」的概念,但是在如何利用大資料方面,還缺乏整體戰略眼光,操作也有點欠缺。 這個觀念是什麼?是我們怎麼去適應大資料的時代潮流。 我們不要用傳統的觀念來說不行或者說行,要讓專家來談,讓大家來個「腦震盪」,來個思想的碰撞。 只有這樣,我們就會知道我們現在做的「大資料」,政府該做什麼東西?再有,醫院怎麼去適應?現在我認為觀念的阻礙,在醫生裡面還是蠻普遍的。 只要大家一上我的微博就可以看到,我最近提出的協力廠商檢驗可以大力推進。 但就有很多醫務人員認為不行,其實當你說不行的時候,你要去問問自己,你融入大資料時代了沒有?我說,在大資料時代,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這就是一個觀念的轉變。 從認識、應用到改造,就是一個認識的階段。
第二是政策的問題。 醫改是醫療行業目前的一個最大的課題,醫改政策如何去適應大資料時代?也就是說我們的目標提出來,我們的美好的理想提出來之後,該怎麼去實現的問題。 就目前來講,我覺得我們的政策方面是脫節的,形式主義非常嚴重。 脫節的原因也有利益的博弈和重新分配。 還有一些政策瓶頸沒有放開,比如說協力廠商檢驗,這是國際通行的,尤其是我們國家奉行的市場經濟,既然這樣為什麼我們的政策不能像美國一樣完全放開呢?就像醫生多點執業一樣,我們一直在鼓勵開放,但實際上取得的進展十分有限。 開放是次要的,監督才是關鍵。 但實際上,不管協力廠商檢驗還是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瓶頸依然存在。 其實政策的制定就是如何去從准入、監督和退出這三個方面去考慮,這樣才可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市場。
第三是技術。 當下的問題並不是技術應用,而是平臺搭建和整合。 技術可以說沒有問題,現在我們不是有很多掌上這個掌上那個嗎?這些都是一個終端的服務。 只要你想到的,就能夠做到。 我1995年在以色列學習的時候,以色列就已經有一個心電的遠端會診,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沒有應用呢?其實不是技術的問題,就是平臺的問題,或是資源整合的問題。 現在政府部門幾乎都有自己的資料庫,但又不開放,造成資源極大的浪費。 怎麼提供服務平臺有很多形式,都不是技術問題,很多時候是利益問題,所以政府應該考慮的是怎樣在政策的指引下應用這個技術。 當然技術的准入也有待我們去考慮。 比如說協力廠商檢驗,一些觀念不夠開放的人認為,協力廠商檢查簡直是胡來,而我認為,其實只有他們才能做到更加專業化、更加規模化、更加標準化。
第四是服務。 不管是私營還是國營,我認為協力廠商的服務平臺都必須要建立,這樣做至少是節省了資源,提高了標準,方便了病患。 所以在這個市場裡面,我們不要歧視民營,其實我們廣東也有相當成功的協力廠商平臺,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各方的支援。 現在提供各種醫療相關服務的公司很多,特別是一些網路的服務平臺和軟體,靠的就是技術,靠的就是服務。 只有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建立比較友好的介面,提供人性化的服務,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人,產品才能在民眾中紮根,公司才能不斷地發展壯大。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