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喜歡所謂的「大資料」概念,因為資料無所謂大小,任何資料如果不應用到實際的分析之中都是沒有價值的。 而資料的深度分析,對於從事市場開拓和交易買賣的專業人員,自古就是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 之所以現在很多IT人喊出「大資料」的概念,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們以往只關心資料的關係,而沒有進一步去想想資料背後的生活資訊。
回想二十年前,對於市場中傳統的資料分析師,互聯網在全球商用普及更多的是噩夢般的記憶——資訊突然「爆炸」了,各種非認證的資訊源發佈的資料充斥在網上,這和今天微信、微博上的虛假資訊氾濫其實是一個道理。 所謂的「大資料」背後,是缺乏認證和推敲的資訊氾濫,而非資料應用領域的免費大餐。 因此,高層近期出臺相關政策,規範以微信為主的互聯網交互平臺「公共資訊源」認證,其實是幫了微信一個忙,壓縮了氾濫資訊的體量。
廣義上說,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互聯網服務提供者三巨頭BAT,其核心價值都是壓縮這些氾濫的資訊,把大資料變小而易於客戶應用。 最明顯的是阿裡巴巴的電商服務,成千上萬的網站販賣的是同質化很強的各類商品,阿裡巴巴所提供的是一種便捷的通道和協力廠商信譽保障,從而能把貨物買方所擁有的大量需要分析的資訊,壓縮到一個有邏輯的選擇序列。
騰訊則是成功地壓縮了社交網站的氾濫資訊。 傳統的交朋友成本比較高,限制了人類的社交圈;而互聯網初期的社交網站雖然成本低,但是未知朋友圈氾濫,一不小心就交友不慎,心情大壞。 以QQ、微信為代表的互聯網交互平臺,在交友低成本和網路化擴張中間找到平衡,成功地取代了資訊氾濫化的微博,再次印證資訊時代的經濟學規律。
正是因為阿裡和騰訊找到了可持續發展的資訊經營路徑,任何互聯網在實際生活和商務中的應用,都被用作加強其路徑模式的工具。 以方興未艾的互聯網金融為例,阿裡和騰訊所追求的並非是互聯網金融本身的利潤規模,而是能否通過互聯網金融的應用,強化其在「大資料變小」的路徑中的霸主地位。
在這一點上,百度的處境略顯尷尬,因為百度的競爭對手太多,且細分領域太多。 百度從誕生伊始,就是最典型的「大資料變小」業務模式,其所追求的一直是 「使用者順暢迅捷的使用體驗、便捷地獲取資訊和服務」。 因此,百度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極盡簡單的「框介面」,背後則是對海量資訊的知識庫結構細化。
隨著資訊量的增加,百度作為「互聯網百科全書」的地位維護成本,逐漸變得「不經濟」起來。 還是以互聯網金融為例,越來越多的金融「互聯網百科全書」開始在金融資訊領域挑戰百度的地位,傳統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化,又讓這些金融「大資料變小」供應商得到難得的發展機遇。
例如,生活中投資理財的潛在客戶,需要一個網站説明發掘和查詢適合他們的理財產品,把氾濫在網上的金融服務提供者,順暢便捷地「送到」他們的資訊終端(手機或電腦)。 於是乎,越來越多的網站開始試圖為這類客戶構建一個跨銀行、基金、證券、信託的「我的投資」的服務,讓更多有理財需求的客戶成為註冊客戶,這恰恰是百度夢寐以求想實現的「通過註冊而黏住客戶」。
再比如,很多高端的專業金融資訊服務也需要將「大資料變小」。 基金、券商、銀行的行業研究員、上市公司研究員等,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搜索來查閱和分析各種資料;大量投資機構包括私募基金的投資經理,也需要在海量的資料中分析行業、企業。 這些使用者所需要的,是對金融資訊的精准搜索,而他們精准搜索的過程本身,也是極具價值的資料來源。
可見,互聯網金融的應用端,如協力廠商支付、眾籌股權融資、廣義的P2P債券融資交易,恐怕還需要專業的金融機構去經營。 但是互聯網金融的「大資料變小」 服務端,百度是必須要搶的,否則,在未來的競爭中,金融服務領域的BAT格局恐怕會被打破。 阿裡和騰訊已經在各自領域「挾金融服務以鞏固地位」,百度如果還是「走老路」向付費的金融機構傾斜流量,必將失去對金融客戶的公信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