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盛行公益行銷進入2.0時代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廣告主
公益活動
行銷策略
校舍
◎梁樹新 新媒體行銷人 公益行銷一直是成熟品牌青睞的行銷策略,既能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能提升品牌美譽度。 但自從新媒體尤其是社會化媒體興盛之後,企業的公益行銷似乎越來越難開展,因為與從前的公益活動比較,不但正向回報率在下降,負面的網路輿論也不斷泛起,這讓公益廣告主很是鬱悶,做了好事還要落下駡名,難道公益行銷已經窮途末路了? 其實是傳播環境和受眾人群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品牌主的一次聲勢浩大的公益活動很容易獲得媒體的關注,加上必要的公關手段,公益資訊的傳播通道基本是上暢通無阻的。 而公益活動的組織方、受助方是主動施加和被動接受的兩個群體,比如某企業決定向某貧困農村小學撥款重建一棟破爛的教學樓,鑒於資訊的不對稱,我們很難知道這個援助過程的細節和故事。 當然,公關公司會給媒體和受眾提供一堆精心準備的感人故事,只是往往會因為過於精緻而缺乏打動人的力量。 但廣告主顯然是滿意的,因為整個公益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完全可控,無需擔心負面言論擾耳。 社會化媒體流行之後,問題就複雜了,你很難分清楚一場公益活動到底是誰發起的、誰是傳播者。 特別是受助方的角色轉換最具顛覆性,原來是公益召集人滿世界主動尋找合適的受助人,現在是受助人自己或委託別人主動跑到網上,通過博客、論壇、視頻、微博、SN S社區等社會化媒體工具發出第一手求援資訊。 資訊很快擴散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受助人不斷更新相關資訊,參與傳播的網友有部分同時承擔了傳播者和援助者的角色。 如果這個公益事件具有不錯的新聞價值,媒體也會適時加入傳播的陣營,從而在網路上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公益活動(最近比較典型的社會化公益案例是由我發起的「鉛筆換校舍」活動)。 面對如此碎片化的人群和資訊,廣告主縱然有心相助,也不敢貿然介入,因為公關公司告訴他們,我們無法管住網友的嘴。 其實,這些變化背後的本質是公益活動已經由「大公益」進入「微公益」時代。 大公益時代,通常只有企業主、社會名流和慈善機構才是公益的主體,普通人只能充當公益圍觀者。 微公益時代,人人都可以是公益主體,隨時都能在網路上發起一場公益救援,甚至有時候贊助者、受助人可以是同一個人。 微公益是一種零門檻、零負擔追求創意的公益方式,不僅僅是捐款捐物,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參與方式,比如「鉛筆換校舍」活動,有的選擇用物品交換,有的捐出個人物品或時間進行愛心拍賣,有的不斷轉發評論,從精神上支援,這些都是微公益的參與形式。 微公益精神,提倡以微小之力,帶來細微的改變,最終給雙方帶來互助的快樂。 而這種快樂公益的基礎是在不斷地互動、分享、傳播之中產生並延續的,可以說是典型的公益2.0. 我認為,微公益時代的到來,在給企業進行公益行銷帶來更大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更多的傳播機會。 之前企業要做公益行銷,要自己關起門來苦思冥想。 現在每天在網路上都有無數真實自發的公益需求,只要善於發現、挖掘和整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公益活動。 企業在介入後,完全可以借勢而為,讓網友成為公益活動組織、傳播的主體,廣告主只需要做好相關的資金、物質援助和組織發放等服務工作,並即時回饋給網友。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企業是真心實意去行善,一定能收穫良好的口碑和品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