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雲計算技術被認為是「網路的未來」,據賽迪顧問預測,2010-2013年,中國雲計算服務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91.5%。 雲計算的發展並不局限于PC,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基於手機等移動終端的雲計算服務已經出現。 移動雲計算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移動互聯網是移動雲計算發展的主要推力,隨著3G的普及,移動雲計算將引來高速發展。 工業和資訊化部3月30日發佈的通信業運行報告顯示,1-4月份,全國3G使用者淨增3054.7萬戶,達到15897.1萬戶。
移動雲計算有廣泛的應用。 在商業領域常見的應用有工作派遣、排程、內部郵件、工作流程等移動企業管理相關服務,也有後勤、庫存控制等移動商務應用。 個人使用者的應用一般是移動網路接入、電子商務(購物、移動支付)、娛樂等個人化的需求。
同時,政府也在公共服務、軍事等領域應用移動雲計算,譬如:電子政府、電子健康服務、旅遊業(電子地圖導航、旅遊定位服務)、智慧交通、環境監控、戰時通信等。
移動雲計算的三種模式
在筆者看來,移動雲計算主要有三種模式:通過行動裝置接入雲、微雲(Micro Cloud)和雲端為行動裝置增效。
眾所周知,電腦提供的服務會涉及三個部分:存儲、計算、操作/顯示。 例如,播放一個視頻,需要存儲空間來存放視頻,然後需要計算資源來解碼,最後還要有顯示器和鍵盤來實現影像輸出和使用者操作。 雲計算,就是讓多個高性能的機器負責以上的其中一部分。 筆者也是基於這種對任務的分配來界定不同的模式。
通過行動裝置接入雲
通過行動裝置接入雲端提供的各種SaaS(軟體即服務)。 常見的通過行動裝置接入的案例有:為蘋果使用者提供資料存儲和同步的服務的icloud、移動搜索服務、谷歌郵箱、谷歌地圖、備份等。 從這些上述應用來看,移動雲計算經常被誤解為單純的SaaS,事實上,與之相關的各種資料處理也在雲端進行的,而這個過程就涉及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的服務。
那如何實現雲端的智慧接入呢?一方面是按需網路連接技術的實現,目前已經可以通過由大範圍的無線接入技術支援的異構資料訪問實現按需網路連接,例如:GPRS,WCDMA/HSPA(高速分組接入),LTE(3GPP長期演進技術), 微波存取全球互通,CDMA2000,無線區域網路。 另一方面是無線接入端資源的分配,可以通過終端的環境配置、網路節點,或使用者端的感測器,減少無線資源的浪費並高效管理無線接入端的分配。
微雲(Micro Cloud)
通過單一基於行動裝置的自我調整網路實現雲計算的移動性,例如,利用個人行動裝置的資源去提供一種虛擬的移動雲微雲。 在這種模式下,行動裝置成為了雲服務硬體的一部分或全部,使之無需接入互聯網的雲端,也不需要中央伺服器,也能實現資料儲存和處理服務。
目前,卡內基梅隆大學的Hyrax專案將Hapdoop運行框架移植到Android手機上。 多台Android手機通過相互協作實現對資料的分散式存儲和處理。 該模式主要有兩種應用:
第一,傳感資料應用。 智慧手機利用其搭載的感應器(例如GPS,加速度感應器、光感應器、溫度感應器、指南針等等)採集資料,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而為應用提供查詢服務。 例如,利用分佈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使用者手機所採集的位置和移動資訊預測當前交通狀況。
第二,多媒體社交應用。 多媒體資料包括智慧手機利用麥克風、攝像頭所記錄的音訊和影像檔,以及使用者預先存儲的音樂或者視頻等娛樂檔。 例如,使用者輸入一張圖片或者一段音訊、視頻,應用從多個使用者手機中尋找與使用者輸入內容最為匹配的檔。
但是,微雲模式存在缺乏普適性的問題,一方面對儲存及計算資源缺乏統一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資料存儲和訪問的過程缺乏優化。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