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莢上傳了使用者的一些資訊,移動互聯網市場再現使用者隱私糾紛,辯論方的觀點是,在雲服務時代,這都是為了更好地為使用者提供服務。
微博資料被質疑
使用者知名度不斷創新高的豌豆莢陷「隱私門」。
豌豆實驗室聯合創始人王俊煜曾在微博上說,「每個豌豆莢使用者手機上平均安裝78個應用,卻只有28張照片和24首歌」。 據此,資訊網站Techweb旗下蠶豆網3月2日發佈文章稱,「豌豆莢如若能夠得知使用者所使用的智慧手機中應用、照片甚至歌曲的數量,也就意味著豌豆莢或許存在竊取使用者隱私資訊的可能性」。
3月5日,蠶豆網發佈了一份詳細的報告。 蠶豆網通過Fiddler對豌豆莢手機精靈與其伺服器之間傳輸的資料包進行抓包並做對比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豌豆莢Windows版1.24和2.0兩個版本存在上傳資料包的行為。
豌豆實驗室回應稱蠶豆網所指出的資料包中包含的內容是「手機中資料的整體統計資訊」,該資訊包含通訊錄連絡人總數、應用總數、音樂、圖片和視頻的數量,他們僅統計匯總資訊,這些資訊將用於改善軟體的功能。
使用者隱私的悖論
蠶豆網的資料卻顯示,使用者手機每增加5個連絡人,豌豆莢資料包會增加4752byte。 這就意味著,豌豆實驗室不僅知道使用者增加了多少資料,還知道這些資料具體是什麼東西。
「不過現在的雲服務不都是這樣的嗎? 使用者的資訊需要被全部傳送到企業提供的伺服器上,這樣下次使用者就可以隨時從網上查看資料。 如果只上傳一個統計數字,那企業怎麼提供詳細服務呢? 」有線民這樣問。
這正是雲時代下,使用者隱私的悖論。 「企業其實就是把使用者的一些資料包告給伺服器,企業說這是為了給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改進設計。 但是這種東西真的很難界定。 」資深軟體工程師韋昭說。
正如韋昭所說,這並非豌豆莢一個企業的問題。 目前有很多產品和豌豆莢的功能類似,以前最受歡迎的91助手陷騙費門後,打擊了91的使用者群,這款軟體很快在市場上衰退。 畢竟,誰都希望安裝一個可靠的軟體,誰都不喜歡自己的隱私被洩露。 (林其玲)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