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鏖戰雲計算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雲計算 運營商 中電信 三大運營商

隨著中電信的天翼雲計算戰略的推出,三大運營商的雲計算爭奪戰已經全面打響。

8月31日,中電信正式對外發佈天翼雲計算戰略、品牌及解決方案,計畫于明年正式推出雲主機、雲存儲等系列天翼雲計算產品。 除中電信外,中移動的雲計算平臺「大雲」已于2009年底啟動,中聯通也已制訂了雲計算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對外業務方面主要構建面向客戶的平臺,為新型業務轉型做支撐。

「我相信五年之內(中移動)的雲計算收入會超過100億。 」在前不久的第三屆中國雲計算大會上,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如此說。

三大運營商在雲計算領域的大手筆佈局,勢必會推動整個雲計算產業的發展。 而運營商對雲計算的期待,也透著避免管道化的努力。

但在「全民皆雲」的今天,在「雲計算商業應用元年」,運營商的雲計算該如何發展?

三大運營商各有「雲優勢」

在推動雲計算產業發展上,運營商的網路規模、運營能力,都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中電信進軍雲計算領域,依託的是自己的網路運營實力。 尤其是今年2月份啟動的「寬頻中國·光網城市」工程,讓中電信可以依託覆蓋全國的大容量高速互聯網、傳輸網和光纖寬頻網路,實現雲資料中心之間的高速互聯和使用者的高速便捷接入,讓雲計算與寬頻相融合。

據中電信介紹,中電信的雲主機和雲存儲服務已試商用,將于明年正式運營,一期提供2萬台高性能虛擬主機、2×107GB存儲容量,並可根據使用者需求隨時升級。 其中,領航雲平臺2011年10月份完成升級,向合作夥伴開放整合通訊、定位、視頻監控、M2M(機器通信)、支付、認證等網路通信及應用能力,提供一流的開發環境和應用交付平臺。 另據中電信人士透露,中電信已經依託北京、上海、廣州三大研究院數千人的專業科技團隊,已組建中國電信雲計算研究中心。

對中移動來說,雲計算專案透露了中移動對未來佈局的急迫。 三大運營商裡,中移動在雲計算領域起步較早,其「大雲」專案已建成了1000多個節點規模的大型實驗室,研究成果應用於「盤古搜索」和中移動的支撐系統與業務平臺。 對中移動而言,雲計算「是一個很重要的未來發展方向,我相信五年之內(中移動)的雲計算收入會超過100億元。 」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如此說。

據黃曉慶透露,中移動已經設計了很大的倉儲式第五代資料中心方案,「目前正在尋找我國北方比較寒冷、能源比較低成本、土地資源比較便宜的地點,把這個運算資源建立起來,通過光纖輻射到全國甚至全世界。 」

相比之下,中聯通的雲計算戰略有些低調,但也很務實。 中聯通研究院副院長童曉渝在一次雲計算內部研討會上強調:中聯通基於「雲計算」服務的思路推出了DIOS分散式智慧開放系統。 這是一個基於電信運營商商業模式轉型而提出的系統架構,DIOS即是分散式、智慧、開放和統一系統的縮寫,其目標就是以分散式存儲、分散式運算資源、分散式資料庫和檔案系統為基礎,通過雲網路整合統一資源,形成按需彈性擴展的能力, 並提供服務。 在中聯通看來,「這將把電信網路的資源以雲計算的方式組織運用,成為電信網發展的新趨勢。 」

據童曉渝介紹,中聯通將大力打造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進一步致力於建立雲計算產業聯盟,加大研究開發力度,以實現雲計算的標準化,最終實現雲計算的產業化和流程化。 另據中聯通內部人士透露,中聯通已經加入雲計算相關的國際組織,並且在國際組織中提出自己的概念,以期在標準方面佔有一席之地。

目前,三大運營商結合各自的優勢,分別提出了自己的雲計算戰略,並加大發展力度。 如此前黃曉慶所說:「今年相當於商業應用元年,我認為整個產業還需要更大的推動。 」

避免管道化的雲戰備

對運營商而言,雲計算並不僅僅只是雲計算那麼簡單,這其中肩負了運營商的轉型重任。

移動互聯網時代,終端、平臺、應用都已經成為一個個新的盈利點,運營商已經不再是產業鏈的核心,為避免日益成為管道工,運營商正在謀求多種發展路徑,探討多種商業模式,積極開拓多種新業務。 運營商的核心競爭力過去是網路優勢,現在則必須將客戶規模、海量資訊、管理能力作為重要的競爭要素。

事實上,雲計算平臺某種程度上有著「讓運營商避免管道化」的重要戰略意義。 結合雲計算平臺,運營商可以提供更多的應用服務,未來更多地直接面向使用者提供雲服務。

在推出天翼雲戰略時,中電信非常明確地闡述了下一步的定位:智慧管道的主導者、綜合平臺的提供者、內容和應用的參與者。 在中電信看來,下一步攜手產業鏈,服務政府、企業和公眾,通過雲資料中心,本應成為管道的網路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並實現運營商的商業模式轉型。 如同中電信移動互聯網開放合作聯盟剛剛推出的「創所未享,攜手逐夢」的2011移動互聯網應用創新大賽,中電信有了雲計算平臺,正加大力度推出應用創新。

在今年初上海電信的「二免一贈一極速」高速寬頻推廣活動中,上海電信有一項贈送100G容量的e雲存儲空間的服務。 從1月到3月,僅兩個多月時間,就有4700多名使用者申請使用e雲存儲空間服務,「我們自己都沒想到e雲存儲空間服務會有那麼多人申請,」上海電信資深經理花銳強對時代週報記者如此說。

「甚至就是因為贈送的雲存儲服務,使用者才來申請高速寬頻的。 」本來,在上海電信的規劃中,雲計算的服務物件先期是以政府和企業使用者為主,但普通使用者的需求卻讓上海電信看到了雲計算服務在普通消費者領域的市場潛力。

中聯通研究院副院長童曉渝也強調,電信運營商商業模式的轉變應該是向著「通信+資訊服務」方向轉型,即利用公眾通信網的基礎性和安全可信的運營能力,基於寬頻通信與雲計算技術的發展,形成資訊設施、資訊生產、資訊應用的服務, 這才是真正的「雲計算」服務。

事實上,在雲存儲服務領域,運營商的頻寬能力、網路實力,的確是讓消費者更能認可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下,面對目前政府、運營商以及眾多大企業都積極部署雲計算的競爭,中移動的黃曉慶的看法很鮮明,「真正可持續發展的還是運營商的雲計算。 」運營商擁有規模化投資的能力,有服務公眾的運營力,有資訊可信與安全的保障力,應該成為雲計算的基礎設施服務提供者。

對運營商而言,雲計算肩負重任,它既是運營商面向未來轉型的重要戰略方向,也是謀求利潤的新戰場。 三大運營商的角力勢必分外激烈。

雲計算建設要理性

當下,雲計算的熱度堪稱「全民皆雲」,但到底如何理性地發展雲計算? 在前不久舉辦的雲計算發展與政策論壇上,運營商以及電信專家都提到了「理性」二字。

不可否認,運營商已經成為推動雲計算發展的直接驅動力,如黃曉慶所言,在國外,電信運營商已經進入雲計算的主流市場,但是,運營商不要想獨攬整條產業鏈。 而童曉渝則建議,對雲計算服務進行分級,一級是雲的基礎設施服務,另一級是雲的應用服務。

相比之下,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蔣林濤則建議,運營商借助雲計算為個人、企業、政府使用者提供集通信、IT和雲服務為一體的綜合資訊服務,同時運營商自己也可以借助雲計算修煉內功,整合企業內部的IT資源,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為使用者提供高品質的服務,這種「內外兼顧」的做法,才是運營商對待雲計算理性的態度。

與此類似的是中電信的做法,中電信強調,網路支撐保障能力是制約「雲計算」技術和產品發展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說網路能力是決定「雲計算」服務規模發展的核心基礎。 雲計算服務只有與有線無線網路無縫對接、深度融合才能真正為使用者帶來全方位的服務體驗。

「寬頻網路的性能將直接影響雲的性能。 」在蔣林濤看來,運營商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寬頻網路建設,為雲計算提供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網路和平臺支撐,這是發展雲計算的關鍵,而創新應用則可以交給創新型企業去做,這種模式可以讓運營商在雲計算產業中有一個理性的定位。 業界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模式也應該是運營商在角力雲計算時的核心競爭點。

(責任編輯:劉芬)

相關文章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