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張丹娜、郝黎
醫學指導/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高血壓研究室主任陳魯原教授
高血壓人人都知,但你知道嗎? 我國每年新增高血壓患者1000萬,大多從正常高值「轉正」而來,而這些患者此前從未檢測過血壓,從不知道自己的血壓值。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得益于七成以上人群在家監測血壓,因而歐美地區的高血壓控制率很好。
昨天是「全國高血壓日」,今年的主題為「知曉你的血壓」。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高血壓研究室主任陳魯原教授表示,與血壓相關的四大方面知識自己一定要知道。
知曉1:
在家測血壓可避免「白大衣效應」
有一個病人,每次在門診測量血壓都偏高,後來發現他一看到醫生就緊張,醫生指導他測量血壓時將視線轉移到診室的窗簾上,結果收縮壓一下子降了30mmHg。 陳魯原說,這位病人是診室測血壓的「白大衣效應」的典型案例。
正是考慮到診室測血壓難以反映患者正常生活時的血壓狀況,《中國高血壓患者教育指南》特別指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診室測血壓140/90mmHg,但要結合患者自測血壓,自測高血壓診斷標準為135/85mmHg,相差5mmHg ;診室的理想血壓值為低於120/80mmHg,而自測理想血壓值低於115/75mmHg。
令陳魯原憂心的是,我國每年新增高血壓患者1000萬人,大多數都是從130~139/80~90mmHg的正常高值「轉正」而來,之前這些「生力軍」、高血壓「後備隊」竟然絕大部分沒有自我監測過血壓。
在歐美國家,高血壓的控制率很好,得益于七成人在家監測血壓;而我國人群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低於50%、40%和10%,就連高血壓患者,堅持自測血壓的也只有三成。
一項覆蓋北京、上海、杭州的30家醫療機構、194名醫生和1985名患者的研究顯示,僅有32.7%的醫生和10%左右的患者知道 135/85mmHg是家庭自測血壓診斷高血壓的標準, 僅有半數醫生認為診室血壓測量與家庭血壓測量同等重要。
知曉2:
高風險者應每半年測一次血壓
難道沒有高血壓也要堅持自測血壓嗎? 陳魯原回答「是」,並強調不同人群自測血壓的頻率也不同。
正常成年人,如果沒有高血壓,至少每兩年要監測一次;35歲,一旦去醫院看病,無論首診是哪一科,都要測量血壓;130~139/80~90mmHg血壓高值人群,肥胖、糖尿病、腎病以及超過60歲的老人等屬於高血壓高風險人群, 需要每半年自測一次,「美國的監測發現,超過55歲的老人,哪怕之前沒有高血壓,之後也有70%患有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是最應該堅持自測血壓的群體,不過並不是天天測。 如果血壓穩定,只需要每週監測一次即可;到了秋冬、冬春、春夏等季節交替時節,或者有出差、加班等情況時,需要每天監測,連續測7天。 初診高血壓或血壓不穩定的高血壓患者就醫時,這份監測記錄是要提供給醫生的,就診時醫生會取後6天監測結果的平均值,從而指導患者是否需要加減藥物,減少僅憑診室測量一次血壓的結果而導致的不當處理。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過於敏感或屬於神經質人群,不建議自測血壓,陳魯原表示,半夜起來量血壓,一看高了就亂吃藥,這樣的患者只會越弄越糟糕。
原標題:監測高血壓在家測量更重要
知曉3:
測量血壓應採取坐姿,背部有依靠
陳魯原認為,人們除了要知曉多久測量一次血壓外,如何正確在家測量也很重要。
首先是自測時間,每天早晚各監測一次,要在最接近安靜狀態時進行。 早上起床後,先排大小便,靜坐5分鐘後測;晚上測血壓,則要避開飯後60分鐘內、洗澡後30分鐘內這兩個時間段。
其次是監測的次數有講究,不能簡單的只測一遍,每次量血壓,需要3遍,棄第1遍後取平均值。
再次是測量姿勢,務必要採取坐姿,背部有依靠,裸露上臂並將上臂輕輕放到桌面,肘不離桌且上臂與心臟同一水準。 這樣的姿態,肩膀、腰部沒有用力,才是最準確的。 特殊情況下可以取臥位或站位。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現體位性低血壓情況者,應加測站立位血壓。
知曉4:
自測不建議使用汞柱式血壓計
什麼血壓計最適合家庭自測血壓? 專家建議全自動電子式血壓計,而常被認為最精准的汞柱式血壓計,反而不適用。
陳魯原解釋說,雖然汞柱式血壓計的準確性和穩定性都較高,但由於需要配合聽診器來監聽聲音(柯氏音)測量,所以對消費者的技術要求較高。 出於環保要求,全球也將于2020年淘汰汞柱式血壓計,僅在醫院保留少量用作校準而不在臨床用。
電子血壓計設計輕便,操作簡便,顯示清晰,心率、血壓測量一次完成,若能正確使用,可與傳統的水銀柱式血壓計一樣準確,比較適合一般家庭。 量血壓時,被測者不要說話,不要移動手臂或身體。 每隔半年至一年,應將電子血壓計送到專門機構校準。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指套式血壓計」、「手腕式血壓計」,雖然簡便靈巧,但所測得的「血壓」只是指端脈搏壓力值,與真實血壓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只可做參考用。
(廣州日報 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