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戰略少對大資料「揠苗助長」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新聞回顧】
最近,十多位院士向高層建議,我國應制定大資料國家戰略,並在發展目標、發展原則、關鍵技術等方面作出頂層設計。 所要制定的大資料國家戰略是國家層面的頂層規劃。 其主要內容包括:構建大資料研究平臺,整合創新資源,實施「專項計畫」,突破關鍵技術;構建大資料良性生態環境,制定支援政策,形成行業聯盟,制定行業標準;構建大資料產業鏈,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嫁接。
最近幾年我們經歷過很多國家戰略。 在當下,我們只要把大資料裝進國家戰略這個大口袋,就一勞永逸了呢?
國家戰略不是追趕時髦
Innovation這個單詞現在已掛滿了中國的大樓、廣場。 出於自卑或趕超的心理,大家對新冒出來的科技名詞無比敏感,總是希望第一時間就佔領所謂制高點。 物聯網出來就做物聯網國家戰略,雲計算出來就做雲計算國家戰略。 到底這個產業發展成熟沒有,商業上是否形成穩定的市場沒有,全然不管。
雲計算,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國家戰略」之路。 當初的新聞報導也是一片大好,吹得神乎其技。 什麼構建自主智慧財產權,什麼2010年之前成為雲計算領先國家。 結果呢?
2011年工信部電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年度總結會上,原資訊產業部部長吳基傳對當前越燒越熱的雲計算發展提出了尖銳批評。 吳說:「現在不少地方連雲計算的概念、作用都沒搞清楚,就匆忙圈雲基地,搞大規模的伺服器託管,那不叫雲,那叫浪費,那叫燒錢。 」
現階段各地到處圈地搞雲基地,建大量的同一水準的資料中心。 建大量的IDC中心,使用者在哪兒? 能源能否解決? 服務方式如何? 資料中心與網路的關係、與已有資料中心的關係如何? 都是未知數。 如此大規模圈地可能不是「雲計算」,而成為「雲房地產」!
國家戰略需要關鍵技術突破
物聯網誕生之初也打著為民服務的旗號,什麼智慧電錶水錶等等。 可到現在普通民眾還依舊要拿著IC卡去銀行的自動繳費機排隊繳費,這就是物聯網國家戰略實施5年後的結果?
51CTO在與相關業內人士溝通時,談到物聯網的落地緩慢的問題,其關鍵還是核心技術沒有突破。 比如物聯網中的感應器,目前在感應器技術領域我國尚無話語權。 「我國的感應器晶片,從技術到製造工藝,都落後于美國等發達國家。 」 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王雪對此大聲疾呼,「感應器是物聯網的基礎,沒有它,物聯網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從物聯網的實例可以看出,在關鍵技術還沒有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戰略實施會舉步維艱。
切忌雷聲大雨點少
可以預見,大資料國家戰略出臺後,那些依靠國家稅收和補貼優惠的企業就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這些靠中國納稅人的錢搭起來的公司,恐怕沒幾家有真正的自主核心技術。 他們對於大資料的發展不是説明,而是障礙。
51CTO認為,大資料技術還處在快速導入期,各種概念正滿天飛。
正確的做法,是國家有牽頭部門,規範協調大資料超市中的各路力量。 透過大家的博弈,找到適合各方發展的路線,再制定國家戰略。 比如高等院校完成大資料底層技術研究後,可以由國家協調相應企業做市場化。 高校的大資料實驗室最好由企業參與投資建設,在研發方向上與市場需求結合。
這樣做,各方利益都有保障,概念的落地也就有了基礎。 不會再出現戰略年年有,過年全沒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