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大資料
大資料
非所
大資料
非所
資料分析師
大資料
非所
資料分析師
人才
大資料
非所
資料分析師
人才
採訪
泡沫未裂,但大資料應用在國內已顯雛形。
伊利乳業採用終端管理技術,聚合零售終端店面銷售所帶來的零散資料,讓銷售計畫不再靠拍腦袋完成;山東省一批以「大資料」為標籤的旅遊網站,能夠根據旅遊者此前的購買行為,為不同的旅遊者提供針對性的服務; 國內高科技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正計畫為大資料研究成立一個專項部門......
然而,筆者認為,不是所有企業都適用大資料。 上不上大資料要從企業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出發,企業只有具備人才培養、資金投入、技術平臺等全面保障才能獲取資料價值。
首先,資料分析師的培養是最重要的。 「大資料的炒作已達高峰。 大資料泡沫的存在不是因為資料的作用被誇大,而是真正具備分析能力的資料分析師鳳毛麟角,故未讓大資料更好地發揮價值。 」同方資料資源事業部副總經理席壯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哈佛商業評論》認為資料分析師是「21世紀最性感的職業」,海量資料刨金的誘惑、超高的技能需求讓資料分析師成為緊缺人才。 「同方股份的專項大通話方案,除了資金投入,更關鍵的是培養人才,扶植大資料產業的發展。 」席壯華說。
金融、醫療等領域植入大資料,複合型人才更是不可或缺。 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曾表示,生物醫學引入大資料,當務之急是解決生物醫學和資訊科學兼通的複合型人才缺乏問題。
其次,大資料真的很貴,企業要衡量決定是否投入大資料。 據瞭解,Facebook每天存儲約100TB的使用者資料; NASA每天要處理約24TB的資料。 驚人資料背後是高昂的費用按照亞馬遜Redshift定價,NASA需要為45天資料存儲服務支付超過100萬美元。
筆者曾採訪過幾家企業的CIO,他們多數表示企業日常所需要處理的資料並不是很大,而且資料存儲和處理的成本實在太高,按他們的預算無法承受大資料部署的成本。
最後,若應用大資料,企業要選擇成熟的大資料平臺,且要和資料倉儲有高性能的連接,易於讓不同人員應用,根據業務需求讓技術人員利用平臺去快速提升資料的價值。 這是企業需要資金、技術投入的「大頭」,也是企業值得做功課的地方。
大資料擅長的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如果企業該做的事情沒做好,就別指望大資料能幫忙。 正如席壯華告訴記者的,只有重視技術平臺、恰當地投入資金、能吸引優秀資料分析人才的企業,才能在大資料時代有所斬獲。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