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雲計算發展的驅動力
當今世界隨著資訊化社會不斷發展,對資訊的管理逐步體現出4個矛盾:
1、通信量爆炸式增長。 隨著3G、移動互聯網發展,通信量呈幾十倍的增長。 據統計,2006年,全球產生161EB的資料,印成書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10倍;2007年,全球產生280EB資料,全世界平均每人45G;而人類歷史5000年的文字記載只有5EB。 資訊爆炸,產生大量的過程資料需要存儲,傳統技術很難滿足上PB級以上資料存儲要求。
2、運營商精細化管理。 運營商對網路、使用者和業務的經營向精細化方向發展;經營資料需要集中並需要進行處理和挖掘;傳統方式在網路頻寬、處理能力上存在障礙。
3、低碳經濟,提升硬體的使用率。 現網設備按照業務高峰進行獨享資源配置,硬體利用率僅為10-15%;運維成本高,能耗消耗大;通用PC技術發展迅猛,且成本便宜。
4、創新業務快速部署。 互聯網業務、電信業務快速創新,業務部署和發展使用者的時間窗將大幅縮短;如何為創新業務快速靈活的分配資源將成為業務成功的關鍵。
針對這些資訊管理需求矛盾,一些軟體發展公司設計並提出解決方法,例如:分散式並行處理技術大量使用,實現海量資料計算和存儲;虛擬化技術大量使用,提升硬體使用率,降低成本,並實現業務快速部署。 雲計算也引起眾多IT公司進行技術變革,搶佔市場,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是雲計算的先行者:先進技術及創新商業模式領導者,基於雲計算提供低成本的海量資訊處理服務(Google、Amazon、Salesforce.com等)。 電信運營商利用雲計算解決現實問題,引入雲計算提升電信業務網的能力(海量的計算和存儲)和降低成本。 傳統IT巨頭被迫轉型,引入雲計算,將雲計算引入優勢的產品及解決方案(IBM、Microsoft、HP等)。 網路供應商利用技術革新的時機強勢進入,利用傳統的網路、伺服器和海量軟體優勢紛紛進入雲計算領域(CISCO等)。 按照當前的IT技術,每G資訊處理的成本需要5美元,無法支撐海量資訊增長,雲計算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例如:Google採用雲計算,做到每G成本是25美分。
二、雲計算的概念
雲計算是一種商業計算模型,它將計算任務分佈在大量電腦構成的資源池上,使使用者能夠按需獲取計算力,存儲空間和資訊服務。 雲計算(CloudComputing)是網格計算(GridComputing)、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平行計算(ParallelComputing)、 效用計算(UtilityComputing)、網路存儲(NetworkStorageTechnologies)、虛擬化(Virtualization)、 負載均衡(LoadBalance)等傳統電腦和網路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
三、雲計算的特點
1、超大規模。 "雲"具有相當的規模,Google雲計算已經擁有100多萬台伺服器,Amazon、IBM、微軟和Yahoo等公司的"雲"均擁有幾十萬台伺服器。 "雲"能賦予使用者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
2、虛擬化。 雲計算支援使用者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種終端獲取服務。
3、高可靠性。 "雲"使用了資料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使用雲計算比使用本地電腦更加可靠。
4、通用性。 雲計算不針對特定的應用,在"雲"的支撐下可以構造出千變萬化的應用,同一片"雲"可以同時支撐不同的應用運行。
5、高可伸縮性。 "雲"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滿足應用和使用者規模增長的需要。
6、按需服務。 "雲"是一個龐大的資源池,使用者按需購買,像自來水、電和煤氣那樣計費。
7、極其廉價。 "雲"的特殊容錯措施使得可以採用極其廉價的節點來構成雲;"雲"的自動化管理使資料中心管理成本大幅降低;"雲"的公用性和通用性使資源的利用率大幅提升;"雲"設施可以建在電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從而大幅降低能源成本。 因此,"雲"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價格比。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