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IT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能有機會跟大家一起分享雲計算給資料中心帶來的機會和挑戰,我是來自中國萬網的范春瑩。
 
 
這個是傳統的IDC業務,總是讓我們很糾結,怎麼講? 我們看到在運營中心裡,看到我們各種各樣的運營商之痛,比如說單點故障,我們會看到網路單點、伺服器單點故障、存儲體系的單點,升級遷移困難,應用部署時間長,同時無法實現應用的遷移的平滑過度,同時性價比不高,喝杯牛奶也得買頭牛, 起步門檻很高,對於很多創業者,初創性的企業,他們沒有辦法承擔得起資料 中心的成本。 再往下發展,對於運營商自身而言,也會有自己的痛,比如說上萬台的伺服器管理問題,存量無法設減,IDC存儲空間,一旦被佔用了,這裡面產生的成本,就很難再降下來。 同時不低碳,不環保,很多網路和存儲,各種計算資源並不均衡,而且很多資源處於閒置和浪費的狀態。
 
比如說我們統計來看,基本上就我們萬網自身原來大約有一萬台伺服器的時候,我們的CPU平均佔有率不到30%,存儲體系可能只有20%、30%空間被佔用,其他都是空閒的,但是這些空閒的資源,我們缺乏有效的機制進行整體的集成, 並且能夠再次分享,這種機制不存在,看到空閒也沒有任何意義,同時用電量並沒有大幅度下降,這個沒有做到。 再一個就是交付週期不能很高的控制,各種管理的成本也很高。
 
現在雲計算很火熱,大家看到國內最近一兩年,每個峰會都必談雲計算,同時大大小小的雲計算的展會和論壇也很多,其實真正雲計算的技術,目前來看還是掌握在國外的公司手裡。 我們看到國際上領先的雲計算的服務商,各有各的背景和優勢,首先就是愛莫森,這個是雲計算的老大,江湖地位比較高,他現在是從IAAS到SAAS都有涉足,在IAAS領域裡,我們很多雲計算的廠商和服務商,都是向愛莫森學習, 從EC2到EBI,再到存儲的ISrik,以及到分散式的資料庫RDS,以及後來做的CDN的技術,一直都是引領著IAAS的潮流,同時愛莫森也推出了自己的可以提供很多目標API解決方案,可以給自己的電商和其他企業級客戶提供應用。 主要是Focus在平臺服務上,也就是所說的PAAS,是基於自己的on  lineCR的系統, 同時開放了一個叫Focus.com的平臺,把大量的開發者和SV引入到這個平臺上,説明他們構建基本的平臺,讓他們在上面開發自己的軟體和應用,目前在市場上佔有很大的領導地位,在PAAS平臺領域。
 
谷歌不用說了,是雲計算的大佬,主要提供的是對自身的很多服務的雲計算模式,提供了地圖,翻譯等功能,都是以雲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其他的合作夥伴。
 
國外有很厲害的私有雲公司,原來是傳統的IDC,現在他們走進雲計算行業,同時為企業解決私有雲的服務,目前市盈率超過愛莫森,大概在100多倍的市盈率,對於他的成長率,資本市場也非常看好,再往下有其他的軟體廠商可以提一下, 就是微軟做的就是DDC的方案和雲計算的方案,而Oracle主要因為在前幾年收購了Zen,收購了一個開源組織,所以就推出了自己的雲計算業務,也奠定了在虛擬化技術領域老大的地位,目前多數商用軟體都是以Zen做虛擬化技術, 包括愛莫森,也包括剛才說的公司。
 
今天中國很多的都是用的Zen的虛擬化技術,再下一個就是桉樹,其實做的是虛擬化管理軟體,同時軟體管理Zen、KPM及海普瑞這種技術,所以是一個解決方案和技術供應商。 EMC在虛擬化領域有自己不可撼動的地位。
 
今天我們看到大的雲計算的廠商,或者依託自己原來的電子商務平臺,像愛莫森的平臺,另外擁有了一種核心的虛擬化技術,今天的虛擬化技術,主要是在三大廠商裡,就是EMC、微軟和VMware,所以未來的雲計算在基礎領域, 在IAAS領域競爭格局基本上確立了,因為虛擬化被幾個軟硬體大佬控制了,下面看一下雲計算市場規模。
 
我們看到左上角和右下角,是國外對全球雲計算服務的市場規模預測,一個是IDC的預測,一個是Gartner的預測,IDC的預測可能更樂觀一些,預測到442億美元的逐漸增長,到2013年的規模,負荷增長率是26%, 但是Gartner裡面的雲計算沒有包括谷歌搜索的業務,預測值較低,同時負荷增長率不高,但是總體預測都是向上增長態勢。 另外兩個,就是賽迪顧問和IDC對於中國市場規模的預測,也都是一個向上的比較好的走勢。
 
同時,我們看到雲計算的市場規模增加,會大於IDC本身市場規模的增加,說明很多傳統的IDC市場一定程度上被雲計算的市場所取代。 雲計算我們看一下,給傳統IDC帶來的挑戰。
 
第一,就是IDC的規模,互聯結構的挑戰,現在中國的IDC特別多,很零散,我看了一個統計資料,2009年總資料中心達到51萬到52萬個,這麼多的資料中心,很多都是小資料中心或是微型的,什麼是小型的? 不超過100個櫃子都可以理解成小型資料中心,管理就變得很困難,想把資源放在一起共用,想做統一的調度成本很高,機房單點問題比較突出,小機房很難實現之間做光纖互聯,機房本身會形成一個單點故障。 第二,快速部署,彈性擴展的挑戰,現在的IDC可能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在部署雲計算,雲計算到來的時候,沒有辦法實現快速的部署和必要的擴容能力。 第三,就是成本優勢的挑戰,目前主要集中在電力的功耗和運維管理方面,這方面需要大量虛擬化採用和分散式存儲採用,這種解決方案實現規模效益,其實對今天的IDC有很大的困難和挑戰。
 
同時這些挑戰,如果我們能夠邁過門檻,就可以形成IDC走向雲計算環境IDC下面的競爭優勢,比如說能夠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業務和管理效率,可以提升應用的可靠性和承載能力,可以實現集群的規模化和彈性擴展。 我們再看一下雲計算帶來的IDC的技術變革,就是如何抓住機遇。
 
其實我們從單點的一個磁片看存儲的話,從磁片到集群再到雲計算的雲存儲,總是跟著客戶需求走,當一個磁片單點,我們解決不了故障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到用一個陣列解決,陣列裡可以實現Read,可以實現雙工,或者是多個磁片之間的互備, 但是發現一個陣列也會出現單點,單控制器的單點,所以我們就要做雙控制器,雙控制器之後,發現上聯的交換器可能出現單點,我們還得把存儲體系單獨再做上聯的解決單點,我們永遠解決了一個單點,就會出現另外一個單點, 所以這種模式已經不能解決今天的問題。 最後推出雲存儲,通過分散式存儲,徹底解決資料的冗余和順序備份的問題。
 
同樣,計算資源也是這樣,一台伺服器擴展到多台做均衡,最後發現計算乾脆用計算能力表現,通過一個平行計算和分散式運算解決所有的計算問題,而不再依賴某個單點或者單個集群,網路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解決一個單獨網卡的單點, 就會形成一個路由器和交換器的單點,最後我們發現連IDC機房也會成為業務的單點故障的故障點,所以我們必須要把很多的IDC互聯在一起,形成一個網狀的雲機房的架構,目前這是雲計算的標準的架構,我們要實現動態的計算架構, 把北京和上海的資料中心,可以用裸光纖聯合在一起,使兩個機房理論上形成局域網的環境,這樣資源可以共用,北京機房出現故障的時候,我們依然通過自己的光纖線路,依然讓北京機房提供對外服務,或者通過異地的負載均衡, 實現多個節點之間的互為災備和平衡負載。
 
目前萬網已經在三個城市建立了核心的雲電腦房,已經啟用北京的雲機房和杭州的雲機房,青島現在正在建設,光纖我們有10個G,從青島拉到杭州,已經準備好了,將來會在三個核心節點,分佈在電信、聯通和混合線路裡, 這樣我們可以實現最佳的線路互聯。
 
在這張圖裡看到雲計算對IDC的價值,還是很高的,主要體現在降低成本,讓利客戶和高校管理、穩定可靠的兩個層面。 通過了技術手段和運營手段,主要是通過虛擬化技術,按使用付費,以及分散式存儲,整體能夠降低ICO,就是整個運維成本會降低。 同時我們又通過集中的運維管理、自動化生產控制、資料冗余和互為備份機制,能夠做到資料的可靠。 同時這裡我們也提到一點,就是把企業初建成本,我們會逐漸轉成運營的費用,企業不用自己佔用資金購置伺服器和網路設備,包括購置存放裝置,然後開始運營,可以直接切入到和企業直接相關的業務系統應用上。
 
這裡接著介紹一下,如果雲計算在IDC業務中的體現,優勢在於能夠提供高性能的全網雲應用的接入,可以構建一個集中的資源管理平臺,並且可以快速應對客戶和應用的需求反映。 這張圖主要是雲計算在IDC中業務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對IAAS下面這層主要提供虛擬機器、雲存儲,包括企業私有雲的建設,中間主要是提供PAAS服務,再向上的應用就是各種企業級應用和電子商務的應用。
 
現在萬網的雲計算平臺做的是一體化解決方案,我們通過萬網已經構建出來的公有雲幫企業快速的構建企業相關的私有雲或者企業標準化雲計算的產品,可以降低IAAS運營成本,並且最快速度構建企業的資訊化管理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萬網的雲計算。
 
我們歷時三年開發,現在在三地有核心機房,同時有大約一萬台伺服器的規模,現在有一百萬獨立IAAS立體庫,並且我們正在雲上運行的,包括新招募和遷移的客戶,大約有10萬個企業已經在享受萬網的雲計算服務了。
 
核心技術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幾點,包括虛擬化技術、分散式存儲,分散式的雲計算管理中心和智慧監控管理平臺。 其實所有的雲計算最核心的就是這四點,如果能做好,基本上雲計算就是真正的雲計算。 評價一個雲計算是否有足夠的擴充性和規模效益,主要就是看是否能夠進行任何資源的補充,在雲計算裡都能夠簡單通過追加一台物理伺服器解決,無論是缺少網路資源、存儲資源還是計算資源,都可以簡單追加一台伺服器來解決。 分散式存儲,現在是很多雲計算廠商的一個門檻,必須要躍過去,如果用的是集中存儲,是一個共用的陣列,或者是其他的IT上的模式,都會極大的限制整個雲計算的規模。 所以說,分散式存儲已經形成了業內的標準,中國很多企業從事雲計算,這一點還沒有突破,大家可以參考谷歌的GFS和卡度分散式開源軟體,在此基礎上,構建出自己企業強大的分散式存儲,儘量拋棄所有昂貴的盤櫃和SUN的設備, 只有做到分散式存儲,才能把PC伺服器作為存儲伺服器,引入到存儲體系裡,能夠真正降低存儲成本。
 
而可靠性不是靠Read,不是靠硬碟可靠性維持,本身可靠性是通過分散式檔案系統維持的,同時存三份資料,存到不同的分區,能夠做熱點監控和自動的分發部署,每一天都可以做一次快調,這些都是傳統的存儲體系完全不具備, 而且快調可以做到完全不佔用物理空間。 我們看一下萬網現在雲計算的一些特性。
 
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分散式存儲體系,可以做到同時存儲三份或者更多,這樣可以保證任何伺服器或者硬碟的損害,都不會丟失當前的資料,同時我們支援快調和回滾,我們為客戶每天提供一個快調,然後可以回滾到任何一個想去的時間點 ;同時對故障遷移的機制,擔保一台雲計算所在的物理伺服器出現的損壞,人為的把電拔掉了,大約在十分鐘之內,可以在另外一台伺服器上,原封不動提取系統,客戶資料如果沒有做負載均衡,也不會遺失資料,或者在最短時間內可以恢復。 如果用的是Linux系統,可能在一分鐘之內就可以恢復,只是Windows啟動比較慢,所以可能會稍微長一點。
 
同時,我們在現在的特性裡支援一種動態升級,我們可以實現由一個小的雲計算的主機非常平滑地升級記憶體和頻寬,CPU到一個大的主機,之間幾乎不需要停機,除了記憶體升級要重啟,其他的都可以做到平滑升級。 這是我們為整個IDC監控雲資源管理平臺所做的子系統,雲主機的監控管理系統,還有通過黑核、白核監控做的第三隻眼的系統,以及對流量的監控和對付費雲計算的資源計費系統,通過監測分析,最後優化企業的IT設施的決策。 這是對網路的監控,在全國部署的很多節點,監控雲主機是不是到全國各個節點,速度都快,而且可接受。 同時我們做了雲計算資源管理平臺,這只是一個Demon,我們在全國有大約十個機房,可以通過一個管理介面把十個機房完全管理起來,從某一個IDC到網站,到具體擁有的物理伺服器和虛擬機器,我們可以實現在多個機房之間的資源互備和遷移。
 
這是舉例子,當我們看到一台Windows雲主機的時候,我們可以得到雲主機具體的配置資訊和軟體資訊,以及登陸遠端桌面都可以實現,也可以對機器資源使用方式做監控。
 
最後總結一下,萬網現在雲計算優勢在於資料可靠,穩定安全,高效低碳和無限擴展,目前已經有一些企業選擇了萬網的雲計算平臺,海爾和施耐德電器用的是萬網私有雲的架構,這是我們對大企業做的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很多大企業不太放心把自己的資料放到公有雲上,還是習慣託管在自己的資料中心裡,我們在公有雲的環境裡,説明他們劃分出幾個機櫃做私有雲的網路環境,同時用雲計算的技術説明他們部署環境,除了使用雲計算資源之外, 還可以託管自己最關鍵的伺服器,以物理機的形式進入到虛擬的雲計算環境裡,同時我們也支援從企業內部作為連接到雲計算網路內,這樣就實現混合雲的架構,能夠解決企業對公有雲的擔心, 同時又能夠享受虛擬化和分散式存儲帶來的優勢和成本降低。
 
另外,金玉股份和利郎商務男裝官方站都在我們的雲主機平臺上。 再有就是包含上市公司,中國鐵建和東阿阿膠,以及大量的電商類的網站,他們都喜歡選擇雲主機,這裡有幾個優勢,比如說應對峰值的時候,就是雲主機可以實現很大的彈性,我們會給一個緩衝區,不會直接受限資源和頻寬,我們採用後付費的辦法 ,給一個很大的Buffer,能夠應對像光棍節、情人節典型的高峰期,有一些團購網站也會選擇雲主機,因為雲環境提供了非常好的抗拒絕服務攻擊的能力,我們實現了光纖互聯,可以有效的把攻擊流量引到不同的節點上, 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由於惡性競爭導致的互相攻擊的現象。
 
未來的雲計算時代的IDC,我覺得會是一個邏輯化的IDC,就是我們已經看不見具體的物理機房,客戶不再關心伺服器託管在哪裡,或者根本就沒有伺服器,我們在不同的節點之間,可以實現非常好的互聯環境, 用雲計算的模式解決中國今天互聯互通的問題,同時把最好的成本、規模化的優勢讓利給自己的客戶。 龍翔雲起,共築輝煌,最後借著雲計算的東風,希望各位同仁所在的企業有更好的發展,謝謝大家!
 
(演講者:中國萬網副總裁  范春瑩)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