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大資料
大資料
我們
大資料
我們
這些
大資料
我們
這些
這個
大資料
我們
這些
這個
很
珍妮·維特西(Janet Vertesi)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社會學副教授。 她一直有這樣一個念頭:自己懷孕了這件事,是否能不讓大資料察覺到?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她就是專門研究使用者和資訊技術之間的關係的。 她相信懷孕的婦女,從商業角度上來說是一座具有極大潛力,可供開發的」金礦「。 量化一下,針對孕婦所挖掘出來的各種行銷資料的價值,比普通人要高出 15 倍。 所以大資料對與孕婦有關的資訊,會抓取的非常敏銳和及時。 現在,她就想挑戰一下大資料的監測能力! 結果是她失敗了。 其結論是:躲開大資料的洞察,極為不方便,成本代價極為高昂。 維特西不推薦任何人這麼做。 科技公司都曾經紛紛表示:如果使用者們很不爽現在的隱私保護原則,那麼你就繞開好了。 其實顯然不是這麼回事兒。 最近維特西接受了我們的採訪,談了她的實驗,實驗背後的意義,以及為何躲開大資料會讓你顯得像是一個鬼鬼祟祟的罪犯。
問:你是怎麼想到做這樣一個古怪的實驗的? 你通過什麼辦法來向大資料隱瞞你懷有身孕的事兒?
答:我去年曾經看過紐約時代週刊上的一篇文章,說的是塔吉特公司通過大資料分析,比如種種消費習慣方面的資訊收集,提前預測某位女生她會懷孕! (注:塔吉特百貨公司,總部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國僅次於沃爾瑪的第二大零售百貨集團)這樣一件事對我的震動很大。 我知道這互聯網上有著各種各樣的挖掘隱私的工具,各種各樣的跟蹤定位,但是我沒想到這些零零碎碎的資訊所形成的大資料,能夠如此緊密的貼合應用到零售業。 我想知道它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究竟影響有多大。 我知道這是資訊化社會的趨勢,沒辦法阻擋。 做這樣一個實驗,僅僅想搞明白我該如何繞開種種大資料的監測。 我是否能做到這一切?
問:在這項實驗開始,你在社交性媒體中陷的深嗎? 你是那種給 Instagram 上的點贊狂魔? 還是僅僅出於禮節,在 Facebook 上祝某人生日快樂一下呢?
答:打從 Facebook 首次開放測試的時候,我就開始在那上面混了,算算已經有將近十年的時間。 兩年前,Google 變更了使用者隱私保護政策,因為此事,我拒絕使用 Google 的所有產品,曾經有段時間我是堅定的 Google 黑。 對於很多人而言,如 Facebook 、Instagram 和 Twitter 提供的服務,大可以說我不爽了閃遠便是。 但如果是一個尋找工作的人,LinkedIn 是你拓展自己職業生涯的平臺。 而對於我來說,Facebook 上同事們的社交互動,是我研究的社會學領域中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離開這些社交網路幾乎不可能。
問:關於讓懷孕的事,躲過大資料的實驗,你是怎麼做的?
答:首先,我的丈夫和我決定,在任何社交媒體上嚴加管束我們的嘴巴。 我們同樣還會要求朋友和家人也不能說。 這可不是你一個人的事兒,有些時候你的朋友說了什麼,以及他們是否@了你或者標籤提到了你,都有可能洩露懷孕這個事實。 所以我就給身邊的每個人解釋了我所做的實驗,並且表示,關於懷孕的事兒我們是很開心,但請不要將它放到網上,尤其是不要放到 Facebook 上,因為這個社交平臺上充斥著各種收集資料,侵犯個人隱私的事。 我們在網上購買一切與嬰兒有關的物品,全部是通過 Tor (The online Router) 來實現。 (注:Tor 是第二代洋蔥路由的一種實現,使用者通過 Tor ,可以在網際網路上進行匿名交流。 最初該專案由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贊助)很多人問我是否下載了 ad blocker 外掛程式(遮罩互聯網廣告的一款工具),我沒下。 因為下了這個外掛程式,我就不知道這個互聯網到底瞭解我有多少了。 我在上網時,處理與懷孕根本不沾邊的其他事情,都用普通的瀏覽器,但是一旦涉及到懷孕的事,我就用不留痕跡的瀏覽器。 能用現金購買的東西,我們就用現金解決。 某些網上購物是通過 Amazon 來完成。 我們註冊了一個新號,這個號下面註冊的位址也不是我們的住址,而是位於曼哈頓的一個寄存櫃。 我們用現金支付時,Amazon 的禮品卡全部都放在那裡。 我們所做的種種努力,就是要線上上和線下劃出明確的界限。
問:用 Tor 來購買嬰兒用品,聽上去還真是可愛。 因為一般我聽到 Tor 的用途,都是跟毒販有關,又或者是人們在用比特幣做一些非法交易。 對此你怎麼看?
答:Tor 這個工具真心了不起,它讓我想起來了互聯網剛開始的時代。 在那個久遠的日子裡,沒有層出不窮的,刺探你隱私的工具和網站,它們不會知道你是誰,正在做著什麼。 就隱私保護而言,Tor 這個工具真的很重要。 它給我安全感。 一提起 Tor 就讓人想到互聯網的陰暗面,這聽上去挺有意思,但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回事。
問:在大資料面前隱瞞懷孕很難嗎?
答:這太難了! 我從來沒想到會這麼困難。 而且這麼做,會非常不現實,以及給你生活帶來太多的不便。 首先第一點,你的生活成本上去了。 用現金來支付,沒辦法享受各種讓人眼紅的優惠。 第二點,社交平臺上,你也會心緒不甯。 因為你只要存在於社交平臺,就有關注度和存在感。 你擔心哪一天有人在你的留言板上寫一條:「你懷孕了真好,祝福! 」這樣的話。 一寫,你的整個隱私保密工作就徹底破產了。 有了這樣的顧慮,我在社交平臺上戰戰兢兢,不敢多說一句話。 第三點,是這種隱秘的生活方式最終會給自己招來更大的麻煩。 有哪個普通人會成天用 Tor 來上網? 任何交易都用現金結算? 這種非正常狀態的生活,很快就會被執法部門注意到。 幸運的是,目前為止還沒有員警敲我家的門。 這種極端隱蔽的生活方式真的會招來各種各樣的麻煩,所以我不建議各位效仿我,我這麼做只是一次實驗。
問:你的家人朋友對這次實驗是什麼反應?
答:他們沒人覺得很奇怪,但是在過程中,他們對我所提出的要求,顯然理解的不是很到位。 比如我說不要把我的懷孕消息放到 Facebook 上,但是親友們仍然會在網上言談中透露我的資訊。 顯然,他們並不認為平日裡網上的閒談可以稱得上「放到 Facebook 上」。 之後你就會發現,你的一舉一動,甚至哪怕你不動,而只要你的關係網搭建在平臺上,你都是隨時隨地的被跟蹤,被分析,然後系統將結果提供給廣告商。 你怎麼敢保證聊天內容不會被錄下來呢?
問:你說你兩年前退出了 Google 產品,能給我們具體說說怎麼回事兒嗎?
答:Google 會閱讀你的電子郵件,讀取你的聊天資訊,它知道你正在搜尋什麼。 無論你睡著,還是醒著,它都在看著你。 從商業角度上考慮,伺服器不斷的記錄你的行為。 Google 最近更新了客戶隱私保護政策,明白無誤的表示它將閱讀你的郵件和聊天內容,以便於更好的給你推送有指向性的廣告。 我當然知道自己沒辦法改變它。 這已然成為了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我只能選擇放棄 Google 的任何產品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算是一種抗議吧。
問:你平日裡是怎麼保護自己的隱私的?
答:我喜歡 DuckDuckGo。 這是非常棒的搜尋引擎。 你用的越久,你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功能。 其實隱私保護的根本法則,就是你要將自己的行為分散到各種各樣的伺服器上,而這些伺服器上的資料是不會匯總起來的。 所以我同時用 Bing maps ,Apple Maps 以及 OpenStreetMap. 我知道它們都跟蹤使用者、記錄使用者資訊,但是它們之間相互不待見,不會共用使用者資訊,所以當你使用越多元化的伺服器的時候,隱私保護工作就做的越好。
其實觀察這樣一個現象你會覺得非常有趣。 Google 和 Facebook 閱讀你的聊天內容和郵件內容,NSA 也被媒體曝光一些侵犯個人隱私的事。 但人們面對這兩件事的態度卻迥然不同。 探尋其原因很有意思。 人們對 Google 有好感,是因為 Google 不斷變換的 doodle 標誌,是午間各種可供消遣的小遊戲,以及所謂的"不作惡「的信條。 而人們痛恨 NSA ,是因為這是一個侵犯個人隱私的政府組織。 同樣都是侵犯隱私,只不過因為一個是公司一個是政府,就引出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正常嗎? 其實我不認為這些互聯網公司是惡魔。 事實上,我有好些朋友在 Google ,Facebook 工作。 但不得不承認,他們在宣傳上,無論是對內部還是對外,都做的非常棒。 比如 Google 的「不作惡」的口號,比如一種你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他人分享生命中的精彩的道理。 這些表述都很能蠱惑人心。 是啊,誰願意做一個孤立的,拒絕分享的人呢? 但是,這些站在制高點上的理念真的適合於每個人嗎? 身為研究互聯網技術的社會學教授,我在不斷的分析技術層面之下的哲學思想。
問:你真的認為我們所有的資訊往來,都逃脫不了大資料的監測? 我們絕大多數人是不是還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答:我之所以篤信這些資訊科技公司會這麼做,完全是因為這些架設的伺服器是為商務服務的,它的職責就是記住你的所有行為。 公司就是憑藉這些資料來賺錢的,憑藉分析你是誰,你是怎樣的人來賺錢。 這就是伺服器的工作。 大部分人只在乎能享受到怎樣的服務。 你所見到的都只是使用者之間的交流,卻忘記了交流之下的底層設計!
問:能否有人一輩子躲避大資料? 正如你在實驗中那樣做的一樣?
答:我的經歷告訴我,這是可能的。 但絕不輕鬆。 你需要犧牲很多東西,而且還需要一些技術手段。 所以回到之前的話題,我不認為每個人躲避大資料是明智之舉。 事實上,我認為這個問題並不像是把「開關」打開或者關上一樣簡單,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 我做這個實驗只是想看看我陷入到互聯網究竟有多深。 現實點兒來說,我不建議大家這麼刻意躲避大資料。 我最想跟大家說的是,請各位用審慎的目光去看自己所享受到的互聯網服務和產品。 這些每天與之打交道的產品到底給你帶來怎樣的益處? 是可有可無的消遣? 還是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你需要為自己負責,為了享受這些服務,你需要考慮為做出適當的隱私方面的犧牲,多大程度是你能接受的? 這些都是你必須考慮的問題。
問:你對未來的展望是什麼? 會不會咱們完全陷入一個被大公司、大政府所控制的世界,就跟《饑餓遊戲》裡描述的那樣?
答:我認為沒那麼悲觀。 我想現在已經到了一個轉捩點。 已經有足夠多的人對隱私保護產生重視。 這會催生新的技術,對致力於使用者隱私保護的互聯網新模式的投資。 我們需要認真的考慮其他的盈利模型。 賺錢難道只能單純的依靠使用者隱私資料收集這一個方式嗎? 我確信我們可以在互聯網這個平臺,釋放出更多的可能。 這是我的最大期望。
來源:Thinkprogress.org
(責任編輯: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