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的價值已經不言而喻。 從商業價值看,無論是電商的精准推薦,還是百度的網盟推廣,亦或微博的精准行銷,普通使用者都能夠直觀體會到大資料給使用者和商家帶來的商業價值。 從社會價值看,大資料讓使用者有能力瞭解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5574.html">社會熱點、預測流行趨勢或是環境變化等等。 隨著大資料深入應用,這種價值還在不斷地發酵,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如金融、製造、能源、商貿、物流、農業、氣象等等,也在全球的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資料集被相互連接,產生了對各個領域的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和預測力, 各種基於資料的商業模式隨著被設計出來,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正因為這種價值,行業、企業和政府都在竭盡力量採集資料、佔有資料和利用資料。 這其中很大部分資料被大家認為是公共資料(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屬於某家網站,只是網站都按照行業規則把資料開放了出來),當然也有很多資料是企業內部伺服器上的日誌資料,還有各種交易資料,這部分資料企業一直沒有開放, 被認為是屬於企業的。 政府和企業也有很多線下採集的資料,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這部分資料被很有限地開放,大部分資料沒有開放。 政府部門說,為了安全起見,這些資料只屬於我,阿裡說淘寶上的資料是我的,新浪也說微博資料是我的,......,於是所有所有企業挖空心思採集資料、佔有資料。 哪怕重複工作,造成巨大浪費。 BAT甚至四面出擊,希望囊括天下所有的資料,但靠自身的力量,這做得到嗎?
這產生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資料的割裂和資料壟斷出現了。 我們要問,今天的大資料是怎麼來的?主要來自互聯網。 為什麼有互聯網?因為資料需要在不同電腦、不同使用者、不同國家之間進行交流和共用。 因為資料共用的需求,產生了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才產生了大資料。 資料本來就在那裡,就應該在一個共用開放的互聯網大池子裡,應該是屬於全球互聯網的,也是屬於大家的,沒有必要每家互聯網企業再去複製互聯網中的一個個資料的拷貝。 但出於商業或利益或其他層面的考慮,互聯網中的資料被圈了起來,貼上了私人財產,非請莫入的標籤。 於是,如今的大資料被各類商業機構佔有、控制了,成了這些機構的資源、資產和核心競爭力,成了他們手中的寶貝,不肯輕易共用,也不肯開放。 這樣的趨勢延續下去,大資料就被大大小小的資料商壟斷著、割裂著,成了一個個新的「大資料孤島」,勢必讓大資料的連接價值被大打折扣。 因為,這違反了資料價值的本質,資料的價值來自于開放、連接和共用,解決的是資訊的不對稱。 大資料的壟斷與大資料的本質背道而馳,最終毀掉的是大資料的價值!
資料交易是解決資料孤島的一種市場機制。 但目前看,大資料壟斷所造成的大資料資源的貧富差距太大,大資料的交易就還是富人之間的遊戲,普通屌絲和中小企業,只能享受很微不足道的資料紅利。 大資料領域的很多創新創業企業也因為沒有資料,創新創業的動力被極大地打擊。 長此以往,大資料鴻溝會越來越深!
畢竟,大資料原本是互聯網上的一種開放資源。 應當回歸開放的本性。 政府要帶頭開放。 但公共資料掌握在互聯網公司手中,真正偉大的互聯網公司應該帶頭積極開放資料,我們對BAT有莫大的期待。 各種資料開放組織會誕生出來,他們通過社交網路聯合起來,能夠促進資料的開放和共用。
真正的大資料商業模式的創新是建立在資料開放和共用基礎上的二次創新,這才能真正激發大資料的生產力。 就像互聯網門戶的當年,內容收費的入口網站紛紛垮掉,內容免費的網站蓬勃發展一樣。 真正推動大資料開放的公司和組織會健康地活下來,背道而馳的大資料壟斷企業遲早會被顛覆,會轟然垮掉。 顛覆大資料壟斷者的必定是大資料開放的宣導者和踐行者。 大資料時代的BAT必然也產生自擁有資料開放和共用思維的、真正的大資料思維的大資料創業公司。
讓大資料回歸開放、共用的本性,大資料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會更加超乎想像。
原文連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50b4d0102v1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