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資料中心
資料中心
施耐德
資料中心
施耐德
可以
資料中心
施耐德
可以
雲計算
資料中心
施耐德
可以
雲計算
雲計算已成為趨勢,資料中心建設也需要根據最新的技術趨勢而做出對應的改變。 「建設資料中心一定易於升級改造,從而能滿足不斷發展的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0958.html">IT科技和市場需求。 」施耐德電氣IT事業部全球資料中心副總裁Paul-François Cattier在接受比特網記者的採訪時說。 「在大型企業沒有實現雲計算時,其主要基礎設施在場地環境方面的考慮以可靠和可用性為主,例如四個九、五個九等等。 但在今天,電費已經占到了運營費用的40%-45%,因此,在實現雲計算的時候,就必須要考慮能源效率。 」施耐德電氣IT事業部大中華區副總裁、資料中心業務總經理曲穎說。 「不僅如此,隨著下一代資料中心建設理念得到接受,雲資料中心的建設也要看‘風水’了。 」
從研發入手
Paul-François Cattier表示,雲計算有一個非常動態的環境,這對動態製冷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負載早晚不同、分季節也不同,這都需要製冷與負載相匹配。 同時,虛擬化的動態遷移特點也對基礎設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虛擬化的動態遷移,使虛擬機器可以在不同的伺服器和IT設備之間動態去創建、遷移,這就需要UPS、關鍵電力和關鍵製冷也能動態匹配這種變化。 例如,施耐德的空調製冷可以根據虛擬機器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如果虛擬機器從物理機上遷移到另一個機櫃了,施耐德就可以把這個機櫃的供電關掉,或者把它的製冷轉移到其他需要製冷的地方。 「我們現在在中國已經有一千多個研發人員,為中國來做研發的解決方案,包括能源效率相關的所有邏輯鏈上的細節。 」曲穎說。
雲計算資料中心四大要素
那麼,什麼樣的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環境,才能最好地支撐雲計算的發展? Paul-François Cattier歸納出了四點。 第一,標準化。 標準化能確保使用者獲得非常好的性能,能夠實現非常快速的部署。 「傳統資料中心從設計到實施到完成進入運營,一般需要兩到三年。 但通過標準化,使用者可以將時間壓縮到八到九個月;如果使用者採用產品化的資料中心,其元件已在工廠預置、預測試了,那麼資料中心的部署時間甚至可以壓縮到幾周。 」
第二,提高資料中心的設備密度。 著名的摩爾定律指出,晶片性能每18個月翻一番,但價格要便宜一半。 對設施來講,面積最為重要。 如何將這兩者結合起來? 答案是提高IT機櫃密度。 「現在有很多資料中心佔有非常大面積,但密度不夠,只有三五千瓦。 我們的實驗表明,當密度提到一定程度,例如達到20千瓦,既能在能效上有一定的收益,而且還能大幅縮減設施面積。 」
第三,模組化。 模組化的特點是非常靈活,可以按需訂購。 換言之,使用者可以根據業務成長來購買相應的基礎設施,實施和部署也可以模組化的方式分步部署。 這樣,也可以達到節能的效果。 不僅如此,模組化有很好的適應性,集裝箱資料中心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來組成。
第四點就是集成化管理。 施耐德已經把關鍵電力、關鍵製冷以及IT管理融合起來集中在一起。 不久前,施耐德發佈了StruxureWare管理工具,可以管理樓宇設施、基礎設施,而且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管理還可以與思科、微軟、VMware等IT公司的管理軟體互相通信,互聯互動。 這樣,就可以實現IT和基礎設施的集成化管理。
雲計算資料中心建設要看「風水」
曲穎表示,自2007年全球推出下一代資料中心的概念以後,下一代資料中心的規劃和設計也已經跟以前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了。 以前,資料中心的建設是IT的人負責IT、網路的人負責網路、基建的人負責基建;而在今天,資料中心已經變成獨棟樓資料中心,它會變得即跟IT有關,也跟動力環境有關,甚至跟建築結構的風水都有關。 「如果你做自然冷卻,這就必須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西北風、東南風在考慮上肯定是不一樣的。 」
也正是因為如此,資料中心的建設給客戶帶來了很多挑戰,客戶需要一個具有全面技能的規劃師,既瞭解建築、樓宇,還要瞭解IT、動力環境。 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供應商開始進入這個市場。 「施耐德在這個產業鏈當中,更像是一個翻譯家。 我們把你用多少伺服器、用什麼樣的應用等IT語言翻譯成客戶需要多少千瓦的基礎設施,起到了溝通和橋樑的作用。 」曲穎說。
Paul-François Cattier補充說,「施耐德的長處是注重能效管理,在基礎設施、風火水電這方面有著非常好的專業技能和經驗。 當IBM或者惠普等傳統IT廠商進行資料中心設計、規劃諮詢的時候,施耐德也經常以合作方的形式出現。 」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