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2950.html">1.0時代,互聯網的支柱是資訊,為了應用資訊,我們使用搜尋引擎。
Web2.0時代,互聯網的主角是每一位線民。 為了更好的使用互聯網,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互聯網搜索到人。
若干年以前,一位同窗好友對我說,他的名字獨一無二。 於是乎,我用Google進行搜索,果然沒有一個匹配。 時光飛逝,目下在Google與百度之上搜索之,已經有很多索引。 當然,搜索的品質並不樂觀。
那麼,搜人真的有必要麼? 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人是資訊的源泉,同時作為互聯網的主人,在交互資訊之中起著關鍵作用。 冷冰冰的資料,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資料背後人的搜索乃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從尋找多年未見的親友到查找能夠完成某一專案與工作的人才,從以降低人力成本的出發點到降低時間成本的目的,等等以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互聯網的影響下,變得可行。 但是不得不承認其效率低下。 無論是從傳統的搜尋引擎還是web2.0新貴中進行搜索,其結果要麼是匹配程度低,要麼就是因範圍有限而搜索不到。 這點在國內更甚。 不足或意味著市場,而市場意味著機會。 睿智的創業者往往有著敏銳的嗅覺,或許在接下來可預見的時間內會有以下搜人的服務出現:
1. 基於威客與博客的垂直搜索:通過評估(如資訊熵)專案或文章的品質,以人和專案為搜索物件,找到專案合作者、匹配的職員將變得更有效率。 這種模式或大有可為。
2. 描述人的標籤雲引入及搜索:除了諸如年齡、性別、所在地、職業等結構化的搜索之外,針對描述性語言進行搜索的模式將會在一段時間後推出。 屆時,每一個使用者都會有一片為他人所貼上的描述性標籤雲。 通過搜索,或者總體標籤雲,對感興趣的人進行搜索及檢索。 當然,這種模式需要大量活躍使用者來支撐,難度很大,可以預見的情況將會是採用外掛程式的形式放諸博客或web2.0應用之中,以獲得樣本資料。
其實這些搜人的服務,還是需要大量的人肉參與,與其說人工智慧,不如說工人智慧。 當然這其中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如隱私,搜索效率等可行性問題。 在這邊提出這個概念,僅是起一個抛磚引玉的作用,萬望諸友不吝賜教。
HTTP://www.melonlab.com
hi(at)melonla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