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大資料
大資料
很
大資料
很
造傳
大資料
很
造傳
通過
大資料
很
造傳
通過
電商
馬雲說,互聯網發展迅速,很多人還沒有理解什麼是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就到來了,大家還沒搞清楚移動互聯的時候,大資料時代又到來了。
「大資料」儼然成為互聯網界時髦的概念,但對於多數傳統企業而言尚屬陌生。 什麼才是真正的大資料,大資料在電商領域又是如何運用,似乎難有定論。
「圈裡討論大資料比較多,沾沾邊的都是大資料,不管你做什麼。 好像不做大資料你就賺不到錢,所以往這個概念去靠沾邊的都算。 」CRM軟體服務商數雲聯席總裁宋向平指出,只要願意去打破自己的一些思維定勢,回歸本原,無論資料大小,只要能為我所用,解決問題,資料就有價值;相反,如果不能説明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沒有產生價值的閉環,資料再大也變得無關緊要。
在億邦動力網組織的電商服務生態圈論壇上,掌握著企業級大資料的電商服務商紛紛表示,企業決策者應對資料過程的管理更加重視,而不僅僅是只對結果報表的分析,只盯住銷售額。
「與其執意爭論大資料的概念,不如留意資料收集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變化。 」宋向平坦言,其所接觸過的很多企業,資料運用並不好,主要原因在於資料的參考上。 比如品牌定位和選品,如果能利用資料把握方向,可能後面的工作會很容易開展。
顯然,與傳統零售業相比,除了客戶體驗便捷性的超越,電商的競爭優勢還在於資料的及時性和驅動性。 通過整理分析和挖掘,電商佔領了大資料的高地,以前很難做到的引領消費者消費,推進上游供應鏈改造,正在價值鏈中得以體現。
另一方面,大資料還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影響到傳統企業的決策。 品牌的定位、產品定價,周轉效率提升,輕庫存的改造,資料化的運營,客戶管理,均因為資料的產生而改變。 大資料讓企業決策更加有依據,減少犯錯的成本,並最終推動零售建立更高效的平臺。
「比如我們做某一個品牌,第一件事情是要幫他規劃,很多資料都可以作為支撐。 比如先看淘寶的年增長率,預測下一個年度增長度,由此分析出品牌的生意空間。 然後再看整個大盤,找到細分類目的資料,以及競爭對手和自身的情況。 這裡面還包含很多細微的資料,甚至要精細到要商品的SKU數量、庫存深度備等。 通過這些資料來判定我下一個年度生意機會在哪裡,空間在哪裡,最終制定出來年度投入情況。 」致力於代運營服務的北聯偉業CEO孟凡興指出。
看似有非常成熟的解決方案,實際上,2008年以前,很多服務商對於資料是否開放並沒有概念,也難以分辨哪些資料對商家有價值。 因此,在説明傳統企業做電商時,很多決策都是靠拍腦門來決定,非常草根。 而隨著天貓、京東等一系列服務平臺開放程度提升,如今傳統企業在做電商時,已經可以從資料推導到運營端的每個環節。
據億邦動力網瞭解,傳統零售商對於大資料的意識正在崛起。 快消品牌ZARA通過收集海量的顧客意見,以此做出生產銷售決策,大大降低了存貨率。 同時,ZARA還在多個國家建立網路商店,強化了雙向搜尋引擎、資料分析的功能。 不僅回收意見給生產端,讓決策者精准找出目標市場,也對消費者提供更準確的時尚訊息,令雙方都能享受大資料帶來的好處。
與之類似,寶潔作為日化用品的霸主,對資料研究同樣有著較為超前的意識。 「每天消費者進店看了什麼,包括小樣,調查問卷,每天都在收集資料,並進行非常精細化資料處理。 」ERP軟體服務商E店寶CEO陳濤舉例稱。
目前,寶潔電商在充分利用平臺資料的前提下,逐步研究顧客購買管道、產生購買行為的時間等一系列很難線上下獲得的資訊,進而在行銷方面制定針對性的戰略。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