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云眾聲:浪潮發新品完善戰略 VMware充滿信心前路一片大好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本期的云云眾聲將討論兩大話題:1.浪潮發佈5款SmartRack新品,直指融合架構市場;2.VMware升級NSX擴張使用者,對最新vSphere 6也充滿信心!

云云眾聲欄目連結:HTTP://voice.zdnet.com.cn/2015/0206/3046088.shtml

嘉賓觀點提煉:

【00:00】浪潮發佈5款SmartRack新品,直指融合架構市場

此次浪潮發佈的其實主要是第五萬個SmartRack整機櫃伺服器的節點,2001年最先出來的刀片伺服器,至今仍有較為穩定的出貨量,其初衷就是共用整個主機殼的供電和製冷,還有相關的網路週邊的互聯元件,這樣設計是有必然性的, 做到了更緊湊,電源的效率也更高,依此類推整機櫃伺服器它也是很自然的誕生,而且需求還是原來那種更高的密度,更好的可部署性,和可管理性,更好的散熱效率。 如今互聯網規模的膨脹和資訊的大量集中使得伺服器本地的存儲技術又回來了,Scale- out架構愈發成熟,浪潮也走到了前面,其SmartRack與天蠍計畫密不可分,能做到整體架構的融合, 但是想要全面替代刀片伺服器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20:00】VMware升級NSX擴張使用者,對最新vSphere 6也充滿信心!

VMware的NSX使用者在不斷擴張,這是一個富有標誌性的時間,NSX代表了未來必然網路虛擬化的趨勢,代表了一個很靈活的網路拓撲的主網的劃分,其在應用中會打開人們一個很廣闊的想像空間。 NSX具備安全的功能,給安全解決方案打入了一個視窗。

VMware強調vClould Air是混合雲的服務,但並不是VMware的主要營收,它急需要補充自己服務的豐富性,谷歌其實也是如此,vClould Air可以通過谷歌的號召力來拓展在互聯網上的頻寬,是個很好的雙贏手段。 VMware想通過結盟來提高在雲服務方面的收益,但還要看後續表現。

VMware引以為豪的新推出的vSphere 6有很多新亮點,在HANA、Hadoop上都有能力的加強,其虛擬機器之間的互聯效率要比物理機之間的互聯效率要更好,給人以新的想像空間。 vSphere從開拓者的角度持續的完善自身產品線,其身邊相關的配套生態系統也更為成熟,如果它能順利把vSAN不斷帶進去,那麼其市場競爭能力將讓別人難以抗衡。

以下為訪談實錄:

浪潮發佈5款SmartRack新品,直指融合架構市場

楊昀煦:各位網友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云云眾聲》了,今天是第93期,看我們100期大關怎麼也得在羊年進行,今天也是關注ZDNet官方微信的朋友們,可能下午吃飽飯歇夠了看到了一則新的單獨推送的消息, 就是浪潮發佈了五款SmartRack新品,效民總專門出了一個7千多字的一篇文章,也是關於這個,您是從這個產品在看刀片伺服器的整體機櫃的宿命,如果我們大家沒看到這篇文章,您大概概括幫我們說一說。

趙效民:這個其實要從刀片伺服器和整機櫃伺服器的一種起源,這次浪潮發佈的其實主要是第五萬個SmartRack整機櫃伺服器的節點,這個節點,它當然也沒明說第五萬個節點到底是什麼節點,等於是計算節點還是存儲節點, 當然anyway我們先不用管它,我們就先看看SmartRack到底是怎麼樣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今天在我發佈的文章裡面,我用了一個產品的類比,我們從刀片伺服器2001年最先出來,到今年也15年了,如果把2001年發佈當年也算,今年也是15年了。 刀片伺服器當時出來的時候其實就有這種需求,能提高整個機櫃的計算密度,當時按傳統的話來講機櫃本身是42U,我們知道這個U它是一個高度單位, 高度大概應該是4.45釐米,1U的高度就代表了4.4多釐米,42U就乘唄,按理說按照我們平時傳統的標準一些設計來講,42U的機櫃最多也就是42台伺服器,1U的伺服器。

但是,對這個機櫃的密度要求,追求就是希望看看能不能有一種新的伺服器形態出來,當時2001年出現了刀片伺服器,時至今日刀片伺服器一直還是比較穩定的出貨量,雖然說它不像以前那麼快速增長了,那個時候大概是從2005, 2006年開始,刀片伺服器有一個比較快速的明顯的增長。

現在來看刀片伺服器最高,比如說一個刀片主機殼裡面大概能有30多個刀片,你算吧,比如說一個10U的主機殼它裡邊有32個刀片,42U的機櫃裡面能裝4個這樣的10U刀片的主機殼,4×32就是128個刀片, 128個伺服器比原來一個機櫃42個伺服器要明顯得多了。

所以說這個刀片伺服器誕生的一個初衷,這個刀片伺服器重要的一個原則,或者說它一個設計的理念是說原來每台伺服器,比如說42U裡邊我1U伺服器每個1U伺服器有自己的電源,有自己的風扇,製冷的風扇,有自己對外網路的這些介面。 對於刀片伺服器來講,這個主機殼上我把電源集成在一起,冷卻風扇集成在一起,刀片本身就是一個很關鍵的相關的IT元件,CPU,記憶體,硬碟或者固態盤這些。 這些刀片插到主機殼裡面它就共用了整個主機殼的供電和製冷,還有相關的網路週邊的互聯元件。

這樣的一個設計首先會做到更緊湊,電源的效率會更高,製冷的效率,就是說這種密集的效率也會更好一些。 所以說這個刀片當時在誕生的時候它有必然性,從這一點來說刀片到今天它是一個很自然的誕生,依此類推整機櫃伺服器它也是很自然的誕生,而且需求還是原來那種需求,更高的密度,或者說更好的這種部署性,可部署性,可管理性, 更好的散熱效率。 這樣跟原來刀片也是一樣,你單個機家伺服器,1U伺服器,每台伺服器是單個完整的一個獨立個體,你在刀片伺服器裡邊一個主機殼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你從主機殼裡面能看到裡面的刀片伺服器到底是怎樣的搭配, 那個時候其實有人管刀片伺服器也叫一個節點,比如說一個刀箱裡面能有16個刀片伺服器,你就可以認為16個節點。

依此類推在整機櫃伺服器當時也是2010年的時候開始互聯網就迅速地升溫了,而且你應該有感覺,2010年那時候智慧手機已經處於一個爆發期的增長,智慧手機把互聯網的規模一下給膨脹了幾何數的增長速度。

接下來就可以看到資訊大量集中,資料大量整合,再加上雲的計算,誕生了巨型的互聯網公司,中國就是BAT,百度,阿裡,騰訊,國外我們也看到FaceBook,谷歌這些很著名的互聯網公司,他們是收集更多使用者資料的公司, 他們的資料中心也是最龐大的,這個時候就面臨一個問題,在傳統的發展來看刀片伺服器按當時年代來講它是很先進的設計了,它的密度很高,但是它本身的存儲能力很弱。 那個時候也是因為伺服器內部的存儲性能,還有它的共用效率很差。 所以說,就用了外置SAN的這種集中式存儲,集中式存儲和刀片伺服器很相配,刀片本身存儲很弱,你外邊配一個SAN的這樣存儲,很相得益彰的設計。

後來在互聯網時代的時候隨著這些相關技術的發展,互聯技術發展,軟體定義虛擬化的技術發展,你會發現伺服器本地的存儲技術又回來了,就是大家覺得這樣做是更好的一種選擇,讓應用和資料離得更近,本地的存儲能有更好的發揮, 這個時候他們大家看到了一種Scale- out就是橫向擴展的一種分散式處理的架構愈發成熟了,這個基本是互聯網基礎架構。

在這個架構下那種傳統的以刀片伺服器加SAN的這樣一個集中式存儲的架構是明顯不適合互聯網,而且事實證明現在互聯網的IT模式已經越來越被認可了,很多傳統的企業都在往這種IT模型上去轉。 在這種趨勢下,大家也看到了刀片伺服器這種設計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於互聯網公司沒有一家可以說會拿刀片加SAN來做它的主要業務的平臺。

借此機會,互聯網公司也去談自己的一些設想,因為他們的採購規模已經很大了,一年的採購量可能就是幾萬或者幾十萬台伺服器這樣的採購量,所以它的話語權很大,它的應用需求很明確,它可以根據自己應用需求去定制這種伺服器的規格。

當時就想到了,他說我是不是可以放在一個更大的空間裡面去定義我的伺服器,更大的空間現在能看到的一個更大的最大的空間就是它的整機櫃的設計,整機櫃當時在國外FaceBook主導的OCP,Open Compute Project, 開放計算專案,或者是開放計算的這樣一個整體的規劃。 國內的BAT,百度,阿裡,騰訊,它也是體量非常大的互聯網巨頭,在全球都排上名的,他們聯合中國相關這種電信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也推出了自己整機櫃伺服器的設計,就是天蠍。

從整機櫃伺服器設計和刀片設計,我為什麼說它是刀片伺服器整機櫃的宿命呢? 它其實是把刀片主機殼擴大到整個機櫃,原來你的一個刀片主機殼是10U,我現在是整個42U大主機殼,裡邊的這種節點我更願意把它看成一種新的刀片,但是這刀片可能更大個, SmartRack其實就是基於天蠍的設計而誕生的這種具體的解決方案。

在天蠍的組成裡面,天蠍聯盟現在叫開放資料中心委員會,但是天蠍設計的規格會找一些OEM和ODM廠商去做具體的實施。 浪潮就是實施廠商之一,我們知道還有其他的比如說像微星,這是ODM廠商,還有聯想,都是天蠍計畫裡面實施方的成員。

浪潮可能在這方面是走在最前面,它的市場佔有率也是最高的,從2011-2015年,到今年已經交付了5萬個節點。 現在它其實整個機櫃你要說從它整體的計算密度,其實並不是特別高,可能你跟刀片比起來,純按數量並不算是最高的,它一個整機櫃現在按SmartRack,32個計算節點,其實並不算高, 32個計算節點就算每個節點是雙子星的設計也就是64個節點。

我們剛才也算到了,按刀片伺服器現在最高可能能達到128個,這個你是沒法比的。 但是,它每個刀片的計算容量,還有它存儲的容量,這種空間,性能配置,這個是沒法比的。 所以說,整機櫃在我看來它其實就是一個更大規模的刀片伺服器的演化,每個節點整體的電源,還有散熱設計全都是在機櫃的規模上整體考量的,就等於把原來的刀片伺服器這樣的形態給擴充在一個整機櫃的形態去看, 這就是我基本對SmartRack的這樣一個認識。

當然這次的電子報裡面他們也特別強調說要全面替代刀片,當然在我看來它這個路還是很長的,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浪潮在天蠍規格之上看看能做多少自己的創新。

楊昀煦:您給我們介紹這麼多,其實說明了浪潮,因為SmartRack是它融合架構戰略第一步,所以您覺得它第一步走得還是和扎實很穩的。

趙效民:從某種角度來說它其實跟天蠍的設計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我們更願意看到浪潮在完成天蠍的實施方的任務同時,它可以去加入自己的一些設計,這個就真的是可以看伺服器廠商自身的創新能力了。 天蠍整機櫃設計的規格嚴格來講並不是這些實施方制定的,不是說什麼浪潮,聯想這些廠商制定的,是那些互聯網公司它由運營商指定的,它以他們的業務需求來做的這個。 但是你看他們這也公司相對來說單一一些,就是互聯網公司還有電信運營商,以他們的需求設計出來的這種整機櫃的設計的佈局,是不是還是能適應傳統企業級使用者的這種應用場景,目前來看我覺得肯定是不能完全覆蓋。

天蠍也沒有義務,天蠍這個委員會,或者說開放中心委員會它也沒有義務現在去覆蓋你企業級那些使用者需求。 但是,你怎麼能利用天蠍現有的成果滿足你其他的使用者需求,這就看廠商自己的個人發揮了,在天蠍計畫中它計算節點高度是統一的,1U的設計,當然這個U可能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機架空間1U的高度,但是它這個1U就是定死了, 就是這麼一個規格,沒有更多的規格。 但是,你是不是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去完善更多規格的刀片,在他們看來是節點,這個我覺得是完全可以的,就看你廠商自己技術的研發實力了,所以說總體來說他們的關係就是這樣。

所以說我對浪潮還是挺期許的,他們在發佈會上也表態了,說要把他們SmartRack推廣到不同的行業。 當然這肯定是它融合的一個架構,毋庸置疑了,因為它裡邊計算、存儲,網路都在一起了,這是一個整體的架構的融合,再加你軟體定義,管理軟體的一些相關的配套預集成的設置,這個是融合基礎設施的第一步,融合系統,這個肯定是沒問題的, 但是後邊你在融合系統裡面怎麼樣去針對不同的應用複雜的優化,肯定要涉及到不同節點的一些特殊的設計,這並不是說一個單一的節點就能適配所有的應用需求,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這的確是第一步,就看浪潮怎麼去完善這個產品群組了,浪潮也表示說為了要去到新的一些行業,他們肯定會做一些新的節點,或者說在我看來類比為刀片的這種設計,我相信未來,在今年應該就能看到這樣不少新的產品出來。

楊昀煦:所以它符合天蠍標準,在國際市場上還會有用武之地嗎?

趙效民:這個天蠍其實是中國人自己的標準,在國際上像FaceBook主導ACP,可能是更有聲音的,當然OCP和天蠍基本上可以說是不相容的,這個可能就是一個新的話題了。 所以說現在我覺得天蠍SmartRack還沒有說走出去的一些具體的打算,但是你不排除說浪潮、聯想,這些真正參與實施方,已經能把規格吃得很透,他們有可能會,不排除把它們賣到國外去的可能,尤其想聯想這樣的國際化的公司, 真有可能說把這個天蠍的成果作為二次轉化到國外去,但它是不是還是原來那種天蠍的規格就不好說了。

楊昀煦:可能以後升級一下或者是番外版本。

趙效民:對。

楊昀煦:說完浪潮也給我們國產化帶來了挺大的利好。

趙效民:對,這個OCP是國外的,天蠍是國內的,而且我覺得天蠍這個名字還挺好聽的,天蠍機櫃,我希望以後每次出去的機櫃側門就畫一個大蠍子,畫一個天蠍座,我覺得還是挺酷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此也是祝願包括浪潮在內的所有參與天蠍計畫的這些中國的伺服器廠商它作為實施方,一方面去滿足天蠍這些規格制定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也真的是希望說這些廠商能發動自己的創新,能把這樣的一些成果,互聯網公司的這些IT架構的成果 ,能有效轉化到你們這種企業級的使用者,我覺得對於整個企業級市場的變革和它未來的進步都是非常好的一個方向。

【20:00】VMware升級NSX擴張使用者,對最新vSphere 6也充滿信心!

楊昀煦:咱們說完自己家這點浪潮的事,咱們聊聊國門外一直聊過這個廠商,VMware,現在好像它業務挺多的,除了雲計算亂七八糟,現在好像把安全也放在了一個比較重點的位置,就是NSX的使用者也在擴張,而且現在測試版本已經沒有了, 好像都是付費使用者在應用了,您對這件事怎麼看?

趙效民:我覺得這是一個挺好的一件事情,挺富有標誌性的。 因為NSX代表了未來必然的趨勢,就是網路虛擬化的一個趨勢,而且它是在hypervisor虛擬化層做的直接去嵌入到你的內部這種架構裡的這樣一個網路虛擬化,所以說它本身還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功能, 比如說防火牆這類基本的一些網路功能在裡邊。 對於整個虛擬層的安全性我覺得這是毋庸置疑的一個好處,而且它本身就代表了一個很靈活的網路拓撲的主網的劃分,如果你用得好NSX會給你提供一個很大的靈活性。

比如說你在一個虛擬化層裡面,某個虛擬機器,某個組網,比如說這幾個虛擬機器在一個網,那幾個虛擬機器在一個網,之間要做相應的嚴格的邏輯隔離,NSX是有明確的用武之地,它是在虛擬化層之間就給你做隔離了, 你不能需要再到交換器層面做一個特別麻煩的物理設置,其實你在一個軟體層面可能點點幾個滑鼠,通過它的NSX內部的這種負載均衡,甚至它的防火牆,這些的一些功能,你可以讓它制定一個很好的安全性原則。

我覺得這個東西其實一開始可能會讓大家覺得很陌生,很難上手,如果你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這個熟悉了以後,對相關技巧已經掌握了之後,它會打開人們一個很廣闊的想像空間。 這種軟體怎麼程式設計,你怎麼去用,你怎麼根據它的API,根據它的介面去構造你整個的虛擬機器部署的網路拓撲結構,這個是NSX帶給使用者一個重要的價值。

所以說這在當初的時候NSX的創始人還有他們的一些技術人員都提出了安全性,但是當時可能使用者因為自身的理解,或者說他部署的技能有限,他可能沒有去特別明顯地感受到相關的收益,現在我覺得這個時機到了,而且我覺得除去NSX,相關的 ,它的競爭對手們也將因為這些事情而受益,就算我不熟悉,但是通過這些新聞,通過口碑相傳,大家已經知道了這個是能幹這件事情的,如果你有這方面的需求,尤其像公有雲服務商,不見得他們用NSX,但是公有雲的服務商,或者大型的私有雲 ,這種內部的安全性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

所以說哪怕你這方面有很好的進步了,有些廠商客戶的回饋都會引起一個比較強烈的注意,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個事情。

楊昀煦:業界還有很多專門做安全的廠商,你覺得VMware這個NSX真的能做過其他專業的安全廠商嗎?

趙效民:他們並不是直接去管理,就是具備安全的功能,而是說它在這個層面裡面給這些做安全解決方案相關的廠商打入了一個視窗,比如說你可以通過我介面的調用能更有效率地在基礎層面去查殺安全性漏洞,去做一些病毒, 還有這種隔離上的一些設置。

NSX可以去開放出相關介面調用外面的,它的負載均衡就可以調用思傑的Netscaler這樣專用的負載均衡的設備。 但是,這個Netscaler負載均衡的設備原來是跟誰打交道的,原來它不是跟NSX打交道,它是直接跟這些虛擬機器層面的網路介面打交道,現在NSX把這些東西已經嵌入到hypervisor裡面,效率會提升,而且你的組合靈活性大, 它的防火牆,它的一些安全介面你也可以跟協力廠商來合作,它就給的虛擬化層的安全性,原來你可能都沒有這種能力讓這些協力廠商安全的方案嵌入到你的虛擬化層裡,但現在它在網路層面給你打開了一個介面,很靈活去做網段的隔離,網段的安全設計 ,就像我剛才說的它給協力廠商安全廠商其實是打開了一扇窗,你怎麼去適應它這種新的技術,然後你再完善自己的解決方案,這可能是協力廠商的安全廠商需要考慮的。

楊昀煦:所以會有安全廠商要跟它合作。

趙效民:肯定的,它當時發佈就有很多廠商宣佈支援它這個介面標準,支援它的技術,基於它去做新的安全解決方案。 但是,這個解決方案相信比以前那種只是針對虛擬機器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更有效率,也可能安全性會更高。

楊昀煦:以後VMware的觸角會伸到安全領域嗎?

趙效民:說不準,相關協力廠商,要麼就好好表現被VMware收購,要麼就更好表現爭取自己能一直做得比VMware好,能讓VMware對你的傷害也是更小。

楊昀煦:我們說完VMware在虛擬化方面的貢獻以後,我們再說說它的雲計算,vClould,說vClould的路比較艱難。

趙效民:vClould Air。

楊昀煦:vClould Air,說它路比較艱難,跟谷歌合作了,您覺得它和谷歌合作是必然的點嗎?

趙效民:vClould Air是VMware自己的,在外界看來是一個公有雲的服務,當然VMware自己就一直在說我是混合雲的服務,當然它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混合雲的服務。 它2014年整體的營收將將過了60億美元,如果在整體雲服務商的角度來講,這個營收其實並不高,而且我相信它60億美元裡面vClould Air貢獻應該很小,它的主要營收應該還是它的資料中心這一塊的東西。

所以說,它急需要補充自己服務的豐富性,谷歌其實也是如此,谷歌它其實也想做一些更好的像企業級領域的拓展,在這個層面它跟VMware走到一起我覺得是一個雙贏的局面,VMware借著谷歌的入住,能跟谷歌建立更好的合作關係。 當然我們也知道谷歌的號召力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它把它的一些相關的主力功能,應用,與vClould Air做銜接,雙方在互聯的網路頻寬上進一步做拓展,這個層面很明確,雙方是在服務內部相互有一個很好的互聯, 借助于谷歌的影響力,VMware希望能,它的服務能帶來更多的使用者,谷歌也是因為通過vClould Air能更好,更直接去接觸到一些傳統的企業級使用者,這對於雙方可能是各取所需吧。

而且谷歌在整體公有雲服務裡面也一直被微軟的Windows Azure還有AWS打壓,當然雙方最大的敵人都是AWS。 其實在VMware的眼中未來全球範圍內,全球級別的公有雲服務商,VMware認為就只有四家,這四家就是谷歌,VMware,AWS和微軟的Azure,已經很明確了兩個先結盟了,那兩個應該不會結盟,就是AWS和Windows Azure肯定不會結盟,就亂殘對毆,我覺得是不是能亂中取勝,或者你能在雙劍合璧,或者說兩個巨頭的合作是不是能帶來一個明顯的收益,我們還要看後續的表現。

當然不可否認這個東西對中國來說,中國使用者就瞧個樂呵就完了。 我不相信說vClould Air在中國通過中國電信來運營,會把谷歌的服務帶進來,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中國的使用者我相信vClould Air服務主要的內容還是在於VMware自己的一些服務的選項。

當然我覺得VMware很有可能會跟中國某個類似于谷歌在全球的這樣地位的一個公有雲的服務商,它在中國也不是處於有利的位置,會跟誰來合作不好說,因為還有一個中國電信,中國電信也有自己的天翼雲,anyway,咱們就胡亂猜測, 只說這個模式可能未來會是挺常見的,尤其是在國際上我覺得可能有些雲服務商之間就會做一些合作,甚至會做一些合併,這都說不準,因為我覺得未來公有雲服務的市場會非常擁擠。

楊昀煦:所以說其實它倆現在結盟暫時打破不了現在這種競爭模式,稱霸不了。

趙效民:稱霸不了。

楊昀煦:說說VMware比較自豪的vSphere,出了一個新的版本,這個新版本有什麼亮點嗎?

趙效民:它這個亮點還是很多的,首先它整體的能力還有它的虛擬機器容量這些東西全都是往上走了,包括它單機最高支援的記憶體容量可以達到12TB,單個虛擬機器的記憶體容量可以達到4TB,這都是很了不起的進步了, 甚至他們都可以把這些傳統認為的這種高負載的記憶體計算hana資料庫,也可以放在虛擬機器裡來運行,他說我虛擬機器裡面有4TB的記憶體供你用,這是可以用的。

其他方面,相關的這些能力還有它偏向應用的這些能力也在不斷加強,HANA是一部分,還有Hadoop,vSphere做Hadoop的部署據說比在物理機上性能還要高。 這個有可能是因為它的虛擬機器之間的這種互聯的效率要比你物理機之間的互聯效率要更好。

所以說這給我們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的想像空間,所以說虛擬化的發展,vSphere的確算是一個開拓者的角度,在這個領域它是無可爭議的一個王者,但是vSphere也沒有說故步自封,還是不斷去完善這個產品線,我覺得還是值得表揚的 ,vSphere與之俱來的還有其他一些功能的變化,包括像vSAN,還有Vvol這些虛擬卷,這些技術也在這次他們的管道大會,合作夥伴大會上正式亮相了, 所以說可以看到以vSphere為原點往外擴展的能力VMware正在不斷加強,比如說像vSAN它這次已經真的是可以更好地去擴展到一個更大的級別,我忘了是64個節點,還是32個節點了,好像是普通存儲硬碟64個, 全快閃記憶體應該是32個吧,我忘了,比它原來16個節點要強很多。

所以說這個在一起它對生態環境,你可以認為它更強壯了,但是也可能對它以前的合作夥伴可能更難受了,因為它這個東西給我感覺有點像英特爾的CPU,英特爾CPU原來只有CPU的核心,就是處理器的核心,最根本的核心。 慢慢它把記憶體控制器加進去了,後來又把PCIE的控制器加進去了,原來最早以前給它做北橋晶片組的廠商沒得玩了,因為這個記憶體控制器不用你了,CPU自己幹了,現在PCIE這個IO介面,這是很常見的,現在最主流的介面控制器, 它也集成了,當然它集成並不見得通道足夠用,但是基本上大多數場景也是夠用的。

所以說以前做這種PCIE卡,PCIE晶片的廠長,基本上業務又受到很大影響,它除非做更高端的PCIE,跟你CPU整合的東西來去拉開距離。 VMware現在做的事情也是一樣,只是說它不斷往虛擬化層裡面整合東西,vvol,當時給外界留出了一個介面,可以讓它訪問它的虛擬卷,或者說用外部的設備來承載它的虛擬卷,vSAN直接就搶生意了, 把伺服器內部的存儲虛擬化成一個大的存儲池,這個就是明目張膽會對很多的存儲系統的廠商構成一個比較現實的威脅。

當然這些廠商可能要做的事情,他們很多廠商也在做自己類似于vSAN的解決方案,但是你架不住VMware上面有一個vSphere尚方寶劍,這個東西現在還是真的在企業級市場裡邊它還是有統治地位的。

這樣統治地位,如果它能順利把vSAN不斷帶進去,你這樣的一種競爭優勢是很難去抗衡的,所以說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這種存儲廠商比較擔心的一點。 當然對VMware來講無所謂,反正你們的生意早晚可能都是我的,當然它也說我們要儘量維護合作夥伴們的生態空間,但有錢不掙是傻子,我覺得在商言商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也次vSphere6出來以後,它本身的實力更強了,它周邊帶動相關的配套這些生態也更成熟了,更強大了,構成了整體廣義的vSphere的平臺,我覺得這的確是可以讓VMware更非常自豪的這麼一個成果。

楊昀煦:所以說其實國內各大使用者也在用vSphere嗎?

趙效民:反正在企業級市場據說vSphere的佔有率大概70%-80% 。

楊昀煦:明顯就是巨頭。

趙效民:對,比如說套用某個壟斷法的說法,就是濫用支配地位,濫用自己在這個領域的支配定位,當然咱們開玩笑,就說這個意思。 其實你從歷史來看,任何一個廠商如果說它在某一個行業裡面取得一個很重要的支配性的,或者說事實的壟斷性地位,它都會借助這個地位來去提升自己相關的業務的影響力。

比如說微信一開始就是聊天的工具,它慢慢把很多騰訊的業務往裡面增,遊戲,購物,支付,音樂,前一段時間封殺這,我的地盤我作主,一樣的道理。 以前像微軟的Windows做好了以後也開始集成這些瀏覽器,集成這些相關的一些視頻播放機,或者說什麼一些東西,你以前就是一個做視頻播放機的,當然現在視頻播放機因為有視頻網站的出現,可能還不受多大影響,咱只舉這個例子, 微軟說了IE瀏覽器是每台PC使用者應該要的,他裝了我的機器就應該有這個東西,不能讓人再去選擇下載什麼東西,合情合理。

然後說視頻播放機,裝了我的系統,多媒體的時代他就應該能享受到播放的這些,當然微軟播放機它不給力,它要好好做真的沒有其他人什麼事了。 依此類推,你在看到VMware這麼做,真的是非常合理,以它的視角來看非常合理,也是必然的事情。 所以對於其他的使用者,其他生態環境裡面,不管它的競爭對手,還是現在的合作夥伴,都要認清這一點,你不要去特別傻呵呵的,覺得特樂觀或者特善意去考慮這些問題。 還是要不斷去把自己的實力不斷加強,也把自己可能的這種防禦體系不斷鞏固,這個可能才是在IT圈裡玩的廠商應該具備的思考。

楊昀煦:就是向VMware學習,雖然占了70%-80%的市場佔有率,仍是在提高自己的產品。

趙效民:對。

楊昀煦:有關于vSphere 6的很多特性,比如即時克隆這些大家要是還沒有看懂看明白,還可以去我們ZDnet搜索看一下。

趙效民:我們那有很詳細的介紹。

楊昀煦:對,後續也會有報導。 因為我們每次都秉承著一定要直播的這個習慣,所以說如果我們有什麼說錯了請大家原諒,謝謝各位網友。

趙效民:或者日後扒墳。

楊昀煦:可以去我們的網頁吐槽,謝謝各位,週末愉快。

趙效民:週末愉快。

(責任編輯:mengyishan)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