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2015-03-17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雲存儲
這些
提供
照進
雲存儲
這些
提供
照進
SaaS在存儲領域中是指「storage as a service(存儲即服務)」。 雲軟體的供應商提供的應用可供你使用,以及處理你自己的資料;實際上通常不需要將你的資料挪出你的機房。 其它「軟體即服務」則是提供面向管理的服務,他們的應用運行在遠端系統,你可以使用這些應用來維護和管理自己的系統。
大約一年前,我曾以十分贊同的口吻寫過有關雲存儲的文章。 當時即使算不上熱情高漲,也算很感興趣。 不過六個月後,我對雲存儲對企業的實際可行性卻不再那麼熱衷。 現在我深信,如果雲存儲真能在大企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話,那也不會很快就發生。
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儘管雲存儲前幾年出現時有些磕磕絆絆,但還是有很多理由值得對其保持樂觀。 現在的服務明顯優於從前,安全性更好,使用更加簡單,而且價格更加便宜。 那有什麼不盡如意的呢?
面對海量資料的增長,企業如何提供足夠的空間去存儲資料? 對於資源有限的企業來說,雲存儲看上去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這些企業也很可能正面臨備份的挑戰(如果他們確實在做備份的話),所以線上備份服務也是一個有競爭力的候選方案。
對於這些公司而言,尤其是中小型公司,使用雲存儲服務存在可見的風險,如資料安全性、可用性、可訪問性等。 但與其什麼都不做,或者使用維護不善、不適用的系統,還不如使用雲存儲服務。
不過,大型企業就有其他的選擇。 如果企業已經有基礎IT設施,並且意識到海量資料潛在的巨大價值,就會尋找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任何一個大型機構都不應僅僅停留在資料存儲上,而應該思考更多更遠。 遵從法規是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 大多數公司都必須遵從監管常規,有些公司甚至需要保證他們遵從數十個監管條例。
將資料異地保存使得原本就有難度的法規遵從難上加難。 Ferris Research的David Sengupta最近在一封電子新聞郵件中指出:「法規遵從的制度令某些客戶必須對資料有很明確的管理方式,不管是出於資料保存、執法調查、搜索,還是其他的原因。 」企業不能沒有這些能力,或者在某些方式上使這些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面臨訴訟或者存在與法規遵從不相符的危險的時候。
一些雲存儲廠家稱,使用他們的服務就像使用公共設施一樣,你用多少就付多少錢。 確實,這些服務通常是按使用率收費的:用的少就付的少,用的多就付的多。 不過,如果把這些服務與家用設施作比較的話,如購電和購水,你會發現其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這些公共設施提供的服務已經存在很久了,並且可以合理地保證可預見的服務水準。 而且,像水電這些服務,客戶無須承擔任何風險。 但是,如果你無法訪問或者正確管理存儲在雲中的資料,其後果不堪設想,遠遠不是突然停電錯過你喜歡的電視節目那麼簡單。
SaaS在存儲領域中是指「storage as a service(存儲即服務)」。 不過,在其它IT領域中,第一個S是「Software(軟體)」的縮寫。 這存在很大的差別。 雲軟體的供應商提供的應用可供你使用,以及處理你自己的資料;實際上通常不需要將你的資料挪出你的機房。 其它「軟體即服務」則是提供面向管理的服務,他們的應用運行在遠端系統,你可以使用這些應用來維護和管理自己的系統。
這些類型的雲服務可能會行之有效,尤其是在你認為客戶面臨的風險大為降低的情況下。 此外,如此眾多的應用可能需要花費數月的時間來進行部署,雲軟體服務就會更顯得比較吸引人,不失為經濟實惠的選擇。 但是,存儲就需另當別論。 在我們兩年一度的採購調查中,受訪者對面向備份的雲存儲服務表現興趣不是很大。 只有12%到15%的受訪者使用雲存儲服務,而且通常是使用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比如備份遠端辦公室或者備份筆記本/桌上型電腦的資料。
隨著雲存儲廠商不斷努力借助已經在中小企業取得的進展,進一步拓展服務,雲軟體和基於雲的伺服器很有可能進入企業的主流市場。 在當前經濟陰霾中,各公司都在削減開支,雲存儲廠商卻可能由此找到一些希望。 不過,僅意識到投資成本(CAPEX)並不會使雲存儲服務就進入企業的採購清單。 雲存儲廠商必須首先建立良好的聲譽。 更為重要的是,有強有力的案例足以讓企業信服:資料存儲 在雲中比在自己的機房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