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消息,在這個資訊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物聯網方興未艾,雲計算風起雲湧,移動互聯網嶄露頭角,大資料初露鋒芒,在這些新技術及應用百花齊放之時,智慧城市被提上日程,各地的規劃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 然而城市的智慧體現在哪些方面? 新興產業技術對智慧城市做了哪些支撐? 智慧的城市管理又將對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帶著這些問題,賽迪網記者來到了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採訪了物聯網產業應用本部技術總監趙英女士,深入瞭解了物聯網、大資料等新興產業技術將給城市發展帶來的重大變革。
據介紹,同方長期以來從事政府資訊化工作,在此擁有較深的經驗積累,最初的政府資訊化解決的是非即時資料的整合。 同方自2002年開始物聯網平臺的研發工作,2004年研發出第一代物聯網平臺,進行感應器資料的即時採集。 一邊是政府資訊化的非即時資料,一邊是即時的資料獲取和整理,在做了大量的案例之後,同方及合作的政府部門都認為資料的採集還有待改進和提升的空間,也越來越意識到資料的採集整理和正常化工作的重要性,物聯網平臺的升級成為當務之急。 從最初的歷史資料及感應器資料滿足自身單一部門的需要,到達成政府部門與部門之間資料共用的需求,同方開始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站在整個城市管理者的角度,能否打破資訊孤島,讓所有部門之間的資料互相服務? 能否為政府的領導者、決策者服務? 為各部門服務? 為老百姓服務? 這樣的思想和觀念的形成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在此基礎之上,同方總結出了「用資料管理城市運行體征,用資料驅動城市運行,用指標體系規範建設內容,用機制創新保障建設成效,用系統理論指導建設過程」的實踐創新,這也是同方多年來對智慧城市建設在理解過程中總結出心得。
說完物聯網,再來談談大資料。 從國際上來看,早在2008年,美國一家頂級的學術期刊上用一個專欄去報導大資料,提出大資料已經來到美國,並圍繞著大資料在政治界、經濟界的隱私問題、安全問題、可行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探討和分析,自此大資料正式進入學術界的視野。 回到國內,2008時同方已經在做大資料相關的工作,只是沒有提出大資料這樣一個概念,但同方一直都很看重資料的重要性,把資料看成是和人、財、物比肩的一種資源,稱之為資料資源,並進一步明確了「資料資源化、資源體系化、體系服務化 、服務元件化、元件智慧化」的指導思想,將業務指標體系、監測評價體系與決策服務體系相結合,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資料資源體系,為同方真正進軍大資料超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務院物聯網領導小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鄔賀銓院士也曾多次在演講中提到,「大資料已經來到中國,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無論從城市規模還是城市數量上來看都排在世界前列,政府領域的大資料應用規模已然形成。 」從多年來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經驗來看,趙英表示政府從上到下一直在做大資料,各部委對大資料具有濃厚的興趣,更願意靜下心來聊一聊。 如今,國家已經把大資料看做是與國防具有同等高度的一項重要戰略,政府部門已經充分意識到大資料的重要性,並且已經制定策略,採取鼓勵措施,發佈《關於資料中心建設佈局的指導意見》,對以建資料中心, 鼓勵企業利用雲計算等先進技術進行整合、改造和升級,鼓勵大家去建大資料中心,而且專案已經在運作實施,可以說大資料在中國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大資料的產生離不開物聯網應用技術的推進,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支撐智慧城市建設。 在展望智慧城市發展時,趙英認為,「城市的智慧體現在人的智慧,如果每個人都很智慧,人人都能做出科學的決策,那麼智慧城市就已經實現了。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當中,每個人都能通過一系列量化的指標展示,能夠很合理、科學的安排我們的衣食住行,這是個很美好的智慧環境和藍圖,也將通過飛速發展的新技術逐一得到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