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是時下最炙手可熱的IT詞彙,但如今卻被潑了一盆冷水:一次全國範圍的資料洩密,竟誘發了一樁婚事告吹,可謂是「大洩露」引發的「蝴蝶效應」。
雖然相關網站已無法訪問,相關資料庫下載也已失效,但「查開房」事件暴露出的資訊安全問題仍不容小覷。 有業內人士提醒,資料庫包含的海量身份證、住址、電話等資訊是不法分子眼中的 「肥肉」,更大的「蝴蝶效應」—各類推銷、詐騙活動將迎來「井噴」。
「大資料」時代,網路對個人資訊的採集便捷程度令人咋舌,你午飯在哪裡吃、晚上在哪裡睡、網購過哪些東西、看過哪場電影、和誰煲電話粥,都會在不經意間留下痕跡。 但和突飛猛進的技術產生強烈反差的是,目前對於個人資訊的保護力度卻異常孱弱。
誠然,我們無法因噎廢食拒絕「大資料」時代來臨,但如何讓資訊的使用、保存與流動保持在安全可控的範圍,是擺在職能部門和每個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開房資料庫」網路瘋傳,不少人的酒店入住資訊遭洩露。
「查開房」已登不上
資料庫難徹底封殺
如今,「查開房」網站已經無法訪問,「開房資料庫」的下載連結也均已失效。 但IT業內人士表示,「只要該資料庫在網路上流傳過,就不可能徹底將其封殺,更不可能追溯其源頭究竟是誰。 」該人士表示,雖然目前絕大部分連結已經失效,但保守估計,之前的下載量至少達數百萬人次,而且不少人將資料庫拷貝在本地電腦或網盤上。 一旦風頭過了,該資料庫很可能重新出現在網路上。 資料庫涉及的個人隱私依舊有可能被洩露。
晨報記者 姚克勤 實習生 蔡創
「2000萬開房資料」的檔在互聯網上被瘋狂下載所引發的隱私危機,如今已經演變成一場信任危機。 就在近日,滬上一高校女老師在談婚論嫁前夕,也下載了該資料庫,查詢發現未婚夫的多次開房記錄,一番糾結後終提出分手。
資訊洩露引發了信任危機,最終讓一段美好姻緣付諸東流,這讓很多人始料未及。 在「該不該查詢未婚夫開房記錄」的問題上,市民也是各執一詞。 對此,律師和社會學家認為,該事件表面上看屬於道德範疇,其實內在是公民隱私受到侵犯的新型法律範疇事件。 如何保護公民隱私,對當下法律是個新的挑戰。
每週都要開幾晚房
每次只逗留幾小時
30歲的王芳(化名)為上海某高校的女老師,工作體面,面相姣好。 半年多前,經父母的朋友介紹,王芳參加了一次相親活動,認識了許輝(化名)。
31歲的許輝在國企上班,濃眉大眼,說話風趣幽默,頗得王芳的歡心。 兩人很快便談起戀愛,見了雙方父母,還相伴到國外旅遊,感情迅速升溫。 上個月,王芳和許輝打算步入婚姻殿堂,開始籌備買鑽戒、拍婚紗照的事。
誰知,就在兩人的愛情即將修成正果之際,突然傳出分手的消息,而這個巨大變故竟是「查開房資料庫」惹的禍。 原來,王芳聽同事說,網上正在流傳一個資料庫,裡面包含數千萬人在過去多年的開房資訊,王芳為了「考察」未婚夫過去的「生活作風狀況」,便下載了這個資料庫,用未婚夫的名字及身份證資訊進行查詢。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查詢結果顯示,許輝在幾年前曾有一段「瘋狂」的「開房史」,幾乎每週都有幾個晚上到賓館開房,而且從入住時間和退房時間來看,每次都不過夜,只逗留兩三個小時。
王芳夜不能寐,懷疑許輝過去的生活作風不端正,但始終沒有在許輝面前挑明。 她思前想後,最終決定和許輝分手。 王芳說,自從查完開房資料後,心裡就有一個無法解開的疙瘩,「與其讓這個疙瘩困擾一輩子,不如索性快刀斬亂麻了斷了這份感情」。
丈夫記錄滿滿一屏
全職太太進退兩難
小玉(化名)與小威(化名)結婚3年,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 小威經營著一家公司,經濟條件不錯,因此婚後沒多久,小玉便從單位辭職,專心做起了全職太太。
小威由於工作關係,經常要陪客戶應酬,有時淩晨三四點才回家。 不久前,小玉看到新聞裡說,有網站可以查詢開房記錄,便登錄網站,輸入丈夫的名字查詢,結果讓她大吃一驚:丈夫開房資訊密密麻麻列了一屏,而且開房的時間都不長。
小玉很不滿,幾次想和小威把話兒挑明。 但她看到小威回到家疲憊的樣子,到了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 前個週末,小威帶著女兒去公園玩,看著父女倆歡聲笑語的樣子,小玉心中泛起苦澀。 究竟是要一個說法,還是要這個家,小玉自己心裡也沒答案。
[市民熱議]
近日,記者就「該不該查另一半的開房記錄」這一話題隨機採訪了10位市民。
正方:查一查更保險
58歲的王先生說,現在很多人「閃婚」,對對方的人品、性格根本不了解,這種婚姻大多不會持久。 他認為,查開房記錄雖然不可能全面瞭解一個人,但可以反映這個人的生活作風以及對待感情的態度。
50歲的陳女士也認為,現代人的感情基礎薄弱,互相不知根知底,容易給婚姻帶來一定的風險。 至於女教師王芳去查男友的開房記錄,「我覺得挺好的,我的女兒以後談戀愛了,我也會建議她去查一查」。
反方:查的人自找沒趣
52歲的祁先生第一反應是:「太可怕了,這種資訊洩露給感情造成的傷害太大了! 」他說,感情和婚姻的基礎是相互信任,但王芳明顯對男友沒有最基本的信任,「這種做法要不得,說句難聽點的話,她如果不改掉這個毛病,今後很難找到物件,即使結婚了,婚姻也不會長久」。
34歲的丁先生則認為,僅僅因為查詢了幾年前的開房記錄就分手,不值得。 「查到的只能代表過去,不能代表現在,更不能代表未來。 」
27歲的穆小姐表示,自己和男友即將領結婚證,但不會像王芳那樣查詢男友的開房記錄。 她認為,難道查到有開房記錄,就說明作風有問題,而查不到開房記錄,就說明作風一點問題也沒有嗎? 既然你認可了他的現在,也應該接受他的過去,查開房記錄這種事情,結局只有一個,就是「自找沒趣」。
中立:感情的事說不清
39歲的趙先生和29歲的毛女士均認為,戀人之間的感情是很微妙的,不能用「非對即錯」的標準來評判。 既不能樂觀地認為,王芳的男友是個正人君子,也不能悲觀地認為,王芳和男友結婚後,婚姻一定不幸福。
[專家觀點]
「查開房」僅是資訊洩露冰山一角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院長章友德教授認為,男女通過相親認識,彼此之間的認知可能僅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因素,對於對方的性格、品行等深層次因素缺乏瞭解。 一旦因為資訊洩露而使得一方過往不良行為暴露在對方眼前時,便會被無限放大,從而引發信任危機。 「王芳的案例很新穎,我準備把它帶到課堂裡去,和學生探討網路時代的道德與法律問題。 」章友德認為,這個案例表面上看是道德範疇,其實是公民隱私受到侵犯的法律範疇事件。
章友德表示,在該事件中沒有贏家,王芳和男友都是資訊洩露的受害者。 如何保護公民隱私,如何應對隱私洩露這個新的問題,對當下法律是個新的挑戰。
上海聯業律師事務所王展律師則認為,開房資訊屬於比較私密的個人資訊,從法律上講,將這種私密資訊通過網路、通過海量資料庫的方式大規模地洩露出去,使得私密資訊被他人窺視,這就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 「查開房」僅僅是冰山一角,資訊洩露的情況會逐漸蔓延到醫療、電子購物等領域,甚至會引發詐騙事件。
然而,目前我國對於洩露資訊的處罰,卻沒有相關的法律體系作為支撐,還未形成一個統一的、關於個人資訊保護方面的基本大法,僅在《民法》和《刑法》中個別提到,且量刑不高,違法成本低,所以難以根本遏止。 「如果沒有專門的個人資訊保護法作基礎,如何認定違法將會是一個難題。 因此當下應加快立法保護工作,制定並不斷完善《個人資訊保護法》,為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提供強力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