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7954.html">nbsp;
麻省理工學院的阿萊克斯·彭特蘭教授說"赤裸裸地站在數位聚光燈下接受審查不是人們應該得到的待遇",這句話聽起來既包含著對改善人類當前數位化生活尷尬處境的堅決,又透露出對人們失去個人資料控制力的無奈。 頻繁發生的資料洩漏事件已經宣告了"資料失控"時代的到來。
在過去差不多十幾年的時間裡,我們毫無保留地把個人資訊交給了互聯網,這些資訊以數位化的形式存儲在無形的空間裡,然而,最終作為資訊製造者和擁有者的我們卻失去了對個人資訊的控制權。 你的年齡、性別、興趣、行蹤、生活狀態、消費記錄甚至健康情況、性取向,在互聯網的放大鏡下一覽無餘。 這種處境如同進入裝有透明玻璃的廁所入廁一般,所有隱私都被旁人盡收眼底。
問題的可怕之處在于,我們既喪失了對資訊的控制權,也無法得知這些資訊會流向哪裡,更無法左右獲得資訊的人將會對這些資訊作何處理。 如果你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許你應該設身處地地體會一下那些遭遇過個人隱私洩露者的感受。 比如因開房記錄遭洩露導致婚姻走向破裂的受害者,比如不久前發生的好萊塢女星裸照洩露事件的受害者。 在事件發生之前,想必他們如同我們每個普通人一樣,對資料安全沒有抱有足夠的重視。
我的一名工作上的合夥人前不久就遭遇了一起不幸的事件,他的銀行帳戶在幾天時間裡莫名其妙地發生了幾次交易,被人以網路轉帳的形式轉走10000多元,這種事情在今天已經不新鮮,罪魁禍首便是個人識別資訊和銀行帳戶資訊的洩露。 對此,我們既不清楚這些極為隱私的個人資訊是何時以何種方式洩露至網路的,也不清楚對方是什麼身份,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報警,但顯然警方對大多數類似事件也無能為力。
類似的不幸正在以不同的形式接連上演。 假如你經常網購,你的消費記錄和購物清單就會在網路上暴露無遺,同時曝光的還有你的消費能力,你可能不會察覺到一些詐騙犯或者搶劫犯正對你虎視眈眈。 假如你是一個年輕媽媽,喜歡使用社交軟體曬自己的生活照並且標記自己的位置,你可能不會預料到一個誘拐兒童的犯罪團夥正在盯著你的一舉一動。 以上的兩個例子並非純粹的假設,而是已經在現實中上演。
更讓人感到憤懣的是,你所有暴露在網路上的個人資訊已經或者正在成為各色商家們用以謀取利益的手段。 他們躲在辦公室裡討論著該如何利用這些資訊實現更為精准的行銷,他們分析你的購物習慣以便向你推薦類似的商品。 你為他們提供了最為有價值的資訊,但你休想從中獲得一點兒好處。 你在享受到智慧化推薦帶來的便捷的同時,是否也會因為資訊獲取能力的無孔不入感到一絲不安。
出於對機器和技術的信任,我們將個人資訊交付出去,也正是因為信任才導致悲劇的發生。 事實上,不具備思維和感情能力的機器既不會對我們好也不會對我們壞,尚且值得信任,但在別有用心的人面前,機器毫無防範能力,某種意義上,機器也是受害者。 人們對資訊安全問題的不夠重視給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也導致了大資料時代下的"資料失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