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雲計算作為一種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宣告了低成本提供超級計算服務的可能。 雲計算被認為是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體、互聯網相關的,也可以是其他任意的服務。
隨後,雲計算由於能與提倡共建、共用、共贏的新一代社會網路完美組合,因而迅速成為業界的焦點。 自從雲計算名動天下以來,各路廠商不斷加入陣營,花樣百出的雲產品和雲技術充斥市場
「雲」給教育帶來新機遇
資源建設是教育資訊化能否實現的重要保障之一,對我國教育資訊化的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戰略意義。 市場研究機構計世資訊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雲計算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將推動教育資訊資源分享的建設。 目前,教育行業已開始實施一些雲計算專案,例如廣州大學的基於雲計算基礎架構平臺的集中化管理解決方案,為廣州大學的不同使用者提供各種資源系統和服務。
從優質資源整合到教育雲建設,作為一種新興的IT服務模式,雲計算正在和教育教學緊密結合。 同時,承載形式的不同,也在改變著人們對教育資源的重新認定,基於雲計算技術,教育資源的概念和範疇不斷擴大化,計算力資源、平臺資源、知識與技能、資料資源、經驗和分析,都已經成為教育資源更加豐富的外延。 今天的教育資源不再只是單純的數位資訊資源,而是包括了計算、效能和環境的資源,從物理的存儲狀態,轉變為泛在的服務交付。 教育資訊化建設將出現一個全新的層面,那就是教育雲對多種資訊資源的重組與優化,最終實現大範圍、高效率的資源分享。
教育雲是什麼?
雖然還沒有形成一朵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雲」,但是一些機構很早就開始對教育雲的應用進行研究,隨著各種階段性成果「浮出水面」,教育雲漸成氣候。 早在2008年,華東師範大學就關注雲計算在教育中的應用,現在正與多家企業探索教育雲的架構設計與構建,包括與IBM中國研究院合作,利用IBM的語音辨識雲服務構建教學視頻資源庫、與上海華師京城合作研究「綠色班班通」服務雲, 與DELL合作在國內選點構建教育服務雲試點。 北京師範大學正擬構建面向全國師範院校和部分中小學的「教師教育數位資源雲服務平臺」。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正在構建的「智慧校園」示範工程中,基於雲計算的教育資源平臺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還有不少高校在升級網路基礎架構時考慮轉換到IaaS。
尚無統一定義
「教育雲的定義還沒有統一的說法。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資訊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祝智庭說。
儘管如此,仍有不少業內人士提出見仁見智的看法。 北京師範大學資訊網路中心主任劉臻認為,教育雲就是將教育服務的資源通過雲計算的模式提供給使用者。 它實質上是與以前在高校資訊化中建立集中化管理模式和資源整合,建立公共的IT服務及資源應用的平臺是相關的,是一種集成和發展。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系主任李新暉表示,教育雲是一個教育資訊化服務平臺。 通過「一站式」應用和「雲」的理念,打破教育的資訊化邊界,讓所有學校、教師和學生擁有可用的、平等的平臺。
中山大學網路與資訊技術中心主任郭清順表示,教育雲是將教育技術理念、學習支援服務的理念、創新思維的理念等多種思想和技術融合,為使用者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的平臺和方式。
無論教育雲穿上什麼樣的「外衣」,它的實質都是以雲計算架構為基礎,深度集成整合各種資源、系統、服務,按需向使用者提供租用或免費服務,滿足使用者在學習、科研、管理、生活、娛樂、社交等方面的需求。 使用者只要擁有網路和終端設備,就能夠像使用水和電一樣,隨時隨地隨需地信手拈來教育資源。
使用者可以獲取哪些資源? 華南理工大學資訊網路研究中心主任陸以勤表示:「國內高校的資源主要集中在科研、教學、教育管理、文體等。 廣義的教育資源還包括人力資源,非人力資源大致分為公共資源和專業資源,所有這些資源都適合放在「雲」上。 」
凡是可以在雲平臺上應用的資源和系統,都應該是教育雲所覆蓋的。 教育雲聚集眾多的應用的目的是為使用者提供服務。 「將來還會有更多的現實應用向雲平臺上遷移。 」劉臻說。
共用教育資源的價值
目前,從國家層面上看,東西部數位鴻溝巨大,教育資源流向明顯差異化,對教育公平造成很大的障礙,對建設終身學習、全民學習型社會提出挑戰;從學校層面看,資訊化建設在成績斐然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低水準重複建設,資訊系統「孤島 」現象嚴重,教育資源難以開放共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未獲得相應的效益等。 社會亟待一種實現高效、公平的資源分享方式,而高校資訊化的發展也正走向以需求為引導,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服務之路。 教育雲的概念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教育雲是實現學習型社會,促進資訊化發展的技術基礎。 在「雲」之上能夠建設大規模共用教育資源庫,構建新型圖書館,打造教學科研「雲」環境,創建網路學習平臺,教育資源通過雲計算和雲存儲平臺提供給使用者,可以節省投資、提高硬體系統的利用率、降低管理成本、擴大資源的使用範圍, 有利於資源的聚類、共用、升級、推送,解決教育資源分佈不均,更新速度慢,共用程度低等問題,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
教育雲平臺的核心
教育雲的本質與雲計算以服務為導向的特性無縫契合,使得選擇雲計算作為基礎架構變得順理成章。 「雲計算平臺是一個強大的‘雲’網路,連接了大量併發的網路計算和服務,可利用虛擬化技術擴展每一個伺服器的能力,將各自的資源通過雲計算平臺結合起來,提供超級計算和存儲能力。 」楊揚說。
他介紹了雲計算平臺的通用體系結構。 該結構一般分為:1.雲使用者端:提供雲使用者請求服務的交互介面。 2.服務目錄:在雲使用者端介面生成相應的圖示或清單的形式展示相關的服務。 3.管理系統和部署工具:提供對使用者的管理和資源服務。 4.監控:監控和計量雲系統資源的使用方式並做出迅速反應。 5.伺服器集群:虛擬的或物理的伺服器,負責提供計算能力、資料存儲和應用服務。
在通用體系結構的基礎上,人們提出了三種服務形式: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軟體即服務(SaaS)。 有些高校已經在公認的結構和服務模式上做了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 中山大學將IaaS分解出一個NaaS層,目的是使系統更加靈活,資源更加便於管理,可以更加方便地為使用者提供個人化的可定制的服務,同時也更方便地與外部資源進行整合,為使用者提供透明的打包式的服務。
除引入一般的雲計算體系結構之外,要構建一個良好的教育雲,「關鍵是‘按需部署’,必須解決資源的動態可重構、監控和自動化部署等,而這些又需要以虛擬化、高性能存儲、處理器、高速互聯網等技術為基礎。 特別注意研究資源的動態可重構、自動化部署、資源監控、虛擬化、高性能存儲、處理器等關鍵技術。 」李新暉說。
除此之外,資源池的建立,資源管理與調度,支援SaaS業務系統的軟體平臺(PaaS)和一些中介軟體平臺等都是關鍵環節。
教育雲的挑戰之旅
教育雲無疑是眾望所歸。 雖然業界仍然存在一些爭論,大體焦點都聚集在對「雲計算」本身炒作過熱的質疑。 但是教育雲的理念得到認同已無可爭議。
然而,教育雲畢竟是新生事物,對於教育界來說,走向教育雲之路將有多坎坷更讓人關注。
首先,教育雲缺乏明確的建設、應用、運行機制。 「如果能形成得到社會認可的規則,那麼就有利於推進教育雲,容易形成共建共用的默契。 這不是一兩年可以解決的。 」劉臻說。
其次,教育雲的標準還沒有統一規範。 雲計算本身就缺乏統一的標準,在雲平臺上運行的應用系統又千差萬別,難以有統一的資源管理、資源發佈、資源應用。
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高校在進行教育雲上的創新應用的標準制定工作,比如,華東師範大學正領銜電子書包標準的制定工作,華中師範大學正在制定虛擬實驗室的相關標準。
其三,存放在雲平臺上的資料存在各種安全風險。 雲平臺本身的安全性,雲平臺如何保證業務正常運轉,雲平臺管理方的信用的可靠程度如何鑒定,都是使用者不得不保持謹慎態度的原因。 亞馬遜雲資料中心近期出現大規模的服務中斷事故,業內人士表示,該事件將促使許多機構重新考慮是否將他們的IT資源移植到那些他們無法控制的雲計算資料中心。
教育雲面臨的其他挑戰還包括:雲計算本身的網路流量、資料存儲、應用加速及能耗等技術問題,應用系統的部署和遷移問題,各個單位的利益與管理體制的差異而對系統協調形成的桎梏,商務軟體構建雲服務的高成本,三網融合、 三屏融合等對教育雲帶來的新思考,新技術對舊有IT應用模式的衝擊,尋找一種對參與方都有利的運營模式等。
教育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前進的路上難免有各種「絆腳石」,但教育雲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