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7954.html">nbsp; 從時間順序來看,互聯網的真實發展是先「聯」,再「互」,最終成「網」。 在整個網路中,人、PC、或是手機以及可穿戴設備,還是一盒 藥,都不再是一個個資訊孤島。 他們的行為,將自然記錄,以資料的形式沉澱在網路平臺上。 如此龐大的資料,任何主動收集的行為,都難以想像其成本。
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大大降低了即時互動的成本和方便程度。 下一個發展方向是物聯網。 就整體而言,網路的線上邊界一直在不斷擴大。 最終讓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都永遠線上,即時互動。 很明顯,這一趨勢已不可逆轉。
聯網之後,點和點之間會保持互動:購買、搜索、點贊、閱讀、收藏...... 點之間資料流程動越頻繁、資料分享的程度越寬廣,節點們從網路獲得的價值越大。 在節點聚合的平臺上,不僅B和C之間有互動, B和B,C和 C之間也有大量互動,進行資料交換。
例如,淘寶的買家會通過其他買家的評價決定自己的購物決策。 而賣家之間也可以結成商圈、商盟方式,共用資料,相互推薦客戶。 如果平臺 無法提供這些深度的資料交換,買家和賣家只能以封閉而孤立的線性溝通,就不是一個網狀結構。 那麼平臺只是一個便捷程度超過傳統的通訊工具,其上的商業行為 仍然是一個傳統的加強版。
平臺首先是市場各方供求匹配的場所;同時,平臺通過工具設計和機制建設,使聯接更容易,使互動更充分,使產品和服務的反覆運算更迅速;第三,平臺為創新者提供「水電煤」,典型如雲計算提供的計算能力和資料增值服務, 這是讓創新者選擇在哪裡創新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在資料時代,平臺不再僅僅是各個商家展現產品、獲取流量的地方,而真正成為資料聚合的場所。 資料聚合不僅是分享,也不僅是交換,而是通過有機的整合,是資料發揮出1+1遠遠大於2的效果。
大資料最重要的特徵不在大小,而在死活。 就企業而言,資料的死活決定一切,從資料的管理到資料的運用。 資料必須能活起來,開始跑通反覆運算,才能產生持續價值。
從前我們所瞭解的資料是冷冰冰的、死氣沉沉的,被存到冷備份默默地等著人拿出來用,我們對待資料的感覺十分消極,要先想清楚其用處才開始分析應用。 現在,資料時代來臨了,人們正在試圖點燃資料,使其變熱,賦予生命。
所謂「活資料」,是動態的資料,流通的資料,因互動而產生,因產生而互動,是自然演化的資料,從不停歇。 我們生活中 無所不在的種種設備,包括電腦、手機、智慧電器、感應器等等,都時刻監測行為,即時產生資料,一點一滴地描繪線下生活的版圖。 資料不再是歷史教科書,用來 回顧和複盤,如今資料對應的是世界的畫像。 正如真實世界,這幅圖畫既生動又細膩,也即時轉變,與世界共同演進。
活資料所引發的思索,基本圍繞著以下問題:該如何讓即時資料分析説明決策?設計產品的時候,我們的交互介面該如何設計才能即時產生並即時更新行為資料?資料的不斷滾動,能不能讓客戶和企業之間的互動變得更有分量,更有價值?
簡單說,未來的所有成功互聯網產品的標準形態是雲+端。 所謂雲+端,是指產品的應用介面(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終端APP)和雲上的計算能力。 兩者是陰陽關係。 使用者接觸到端的時候,其行為將產生資料,這些資料經過雲的處理和加工,返回來流到端上,讓使用者體驗變得更豐富更精彩。 因此,雲和端是相輔相成的,而其中流淌的血液,就是活生生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