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Google正式推出自己的雲存儲產品Google Drive,正式形成了雲存儲領域的「四大家族」。 那麼它們各自都有什麼優勢,將來將如何演繹?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產品更好?
隨著Google正式推出自己的雲存儲產品Google Drive,正式形成了雲存儲領域的「四大家族」。 那麼它們各自都有什麼優勢,將來將如何演繹?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產品更好?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四大家族」的對比情況:
Google Drive微軟SkyDriveDropbox蘋果iCloud
免費空間大小5GB7GB (現有使用者可獲得25GB)2GB5GB
額外存儲空間25GB:每月2.49美元;100GB:每月4.99美元;1TB:每月49.99美元;16TB:每月799.99美元20GB:每年10美元;50GB:每年25美元; 100GB:每年50美元50GB:每月9.99美元或者每年99美元; 100GB:每月19.99美元或者每年199美元; 1TB或者以上:795美元起10GB:每年20美元;20GB:每年40美元;50GB:每年100美元
20GB大小平均年費29.88美元 (按25GB每月2.49美元算)10美元N/A40美元
100GB大小平均年費59.88美元 (每月4.99美元換算)50美元199美元N/A
檔案大小限額10GB2GB通過瀏覽器300M,而通過桌面端上傳無限制免費帳戶25M,付費訂閱帳戶250M
桌面用戶端Windows和MacWindows和MacWindows、Mac和LinuxWindows和Mac
移動用戶端Android;iOS即將發佈iOS和Windows PhoneAndroid、iOS以及黑莓iOS
相關要點提供SDK,深度整合搜索、Google+以及Google Docs;支援公開分享、OCR技術;如果升級付費,Gmail將獲得25GB的空間提供SDK,遠端檔訪問;支援Word、PPT、 Excel以及Onenote雲端群組編輯,公開分享,整合Bing搜索一鍵添加檔到Dropbox,免費帳戶可以擴展到18GB,付費帳戶則可獲得最多32GB的額外空間與iOS深度整合與Mountain Lion
在這四大雲存儲產品中,除了Dropbox是新創企業外,其它都可以看成是如今3大互聯網巨頭的自然延伸產品。 隨著雲計算的掀起,雲存儲似乎已經演變成為一個平臺,一個跨越了傳統作業系統、終端設備的平臺,而不僅僅是一個單一功能的產品。 因此從長期來說,Google、微軟以及蘋果可能更具競爭優勢。
從以上的對比我們還可以發現,無論是Google、蘋果還是微軟,都在做整合,將其與自己生態系統的產品做整合。 Google與微軟利用各自在辦公與搜索領域的優勢做整合,蘋果利用自己的平臺與終端領域的優勢做整合,而新興創業公司Dropbox顯然就缺乏這方面的資源,這也許將是其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正如我們在《六大生態系統》系列中所指出,無論是使用者還是互聯網巨頭,都希望通過一個生態系統和統一帳戶就能獲得需要的所有互聯網服務,無論這些服務是電影、音樂、閱讀、遊戲還是購物、支付和社交。 因此與傳統業務整合,共同搭建一個超越傳統作業系統的平臺很可能是將來的演變趨勢,那些擁有自己平臺的巨頭將擁有這方面的優勢。
那麼是否就說明新創企業沒有機會了呢? 初看起來確實如此,不過如果細細思考則未必。 在前幾天馬化騰與凱文凱利的對話中,凱文凱利認為:「利用一個平臺開發出來一些新的應用,或者說在別人的平臺上可以應用的新的產品,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個新的業務。 如果你自己開發平臺會非常複雜,如果你是一個新創業的人,更好的是開發出來一個新的產品,拿到別人的平臺上去賣。 」這確實是新創企業最容易獲得成功的路徑,我們所瞭解的Draw Something、Instagram這些年輕團隊,都是充分利用了別人平臺的優勢而快速成功的案例。
但是如果一個產品從一開始就顯現出其平臺性趨向,那麼要打造一個平臺也並非難事。 像如今的微軟、Google、Facebook等,其產品建立伊始就已經顯現出平臺性趨向,因此新創企業仍然可能打造一個新的平臺。 而雲存儲似乎擁有類似特質,它比之前的作業系統更進了一步,通過雲端它可以超越作業系統的限制,超越終端設備的限制。 因此對於類似Dropbox這樣的新興企業來說,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平臺並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