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時代的隱私權博弈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大資料時代,資料無孔不入,誰掌握了資料,誰就能成功。 在這個時代,道格拉斯的大膽預言「一切皆可量化」成為商業決策者追逐的目標。

然而,大資料,首先要資料大,如何採集資料,獲取資料,分析資料,成為商家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這也讓很多有能力進行資料化採集和分析的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7703. html">技術公司應運而生。 借助互聯網的先進技術,大量消費者的資訊被收集起來,作為在這個個人化消費時代進行產品定制的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新興的技術領域,消費者的個人資訊的採集方式正讓人充滿憂慮。 由於缺少法律的規制(法律滯後性不得不帶來的結果),資訊採集者逾越了消費者個人權利的底線,比如隱私權被侵權,甚至對個人的資訊安全造成威脅。

如何平衡技術發展為人們生活所帶來的便利與保護個人權利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合理保護個人資訊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推進大資料時代下我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應該是蘋果「後門」事件帶給我們的一個更高層次上的課題。

事實上,蘋果後門並不是孤例,早在今年3月份,,國家資訊安全性漏洞共用平臺(CNVD)分析驗證,D-LINK、Cisco(思科)、Linksys、 Netgear、Tenda(騰達)等多家廠商的路由器產品存在後門, 駭客可由此直接控制路由器,進一步發起DNS(網域名稱系統)劫持、竊取資訊、網路釣魚等攻擊,直接威脅使用者網上交易和資料存儲安全,使得相關產品變成隨時可被引爆的安全「地雷」。

而在此之後,IBM、微軟的資訊安全問題再次浮出水面。 而在層出不窮的資訊安全問題背後,又同時折射著不同的政治目的和商業目的。

如果單純從技術角度來看,所謂後門,一般是開發軟體的程式師為了某種目的,在軟體中保留的不為外人所知的程式,通過後門,可以繞過軟體的安全機制直接獲得控制許可權。 比如一些路由器廠家在研發成品時,為了日後調試和檢測更方便,會在產品上保留一個超級管理許可權。

即便設計者沒有任何其他意圖,消費者的風險仍然存在。 因為雖然一般情況下,這個超級管理許可權是不容易被外人發現的,但一旦被駭客所發現並破解,就意味著駭客可以直接對路由器進行遠端控制。

但是,值得注意的趨勢是,互聯網商業競爭的本質越來越向資料和資訊傾斜,誰能掌握消費者的關鍵資訊,誰最能把握消費者的喜歡,誰就有可能從商業博弈中勝出。 所以,從商業邏輯的角度來看,這些為全球商業公司所掌握的技術不可能也不應該被閒置。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