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物聯網
互聯網發展
M2M
感知中國
虛與實
《中國科技財富》雜誌封面 早晨起來,衣服會提醒你它哪裡不整齊;中午吃飯,你可以知道桌上每一道菜的前生今世,甚至包括它曾經用什麼方法避蟲;在辦公時,你收到家裡忘了關燈或者煤氣的消息,電腦輕點滑鼠,解決;下班開車回家, 車子自動識別主人的命令,在操作失誤時,它會自動報警。 我們想像中的物聯網遙遠而神秘,你可能早已經「身陷」其中,而無以得脫。 文 /本刊記者 王文娟 15年前比爾·蓋茨提出「物聯網」的概念,少人關心少人問,並被束之高閣;15年後,奧巴馬上臺,建議政府投資新一代智慧型基礎設備,並上升為國家戰略,「物聯網」在美國一下子「火」了。 去年8月溫家寶總理訪問無錫物聯網基地,提出「感知中國」理念,並且明確將傳感網、物聯網納入新興戰略產業範圍,物聯網在中國也「火」了,今年兩會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前所未有的「寵倖」。 物聯網絕非鏡花水月,它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進行著最最基礎的應用:北京奧運會上成功實施的視頻監控、智慧交通、電子標籤食品溯源管理;在物流監控領域,運輸車上安裝監控視頻、GPS,隨時瞭解車的狀況;在海關或物流集散中心, 到處安裝視頻和貨物感應探頭,隨時監控每一批貨物的去向;在上海世博會,參會人員胸前的身份識別卡,在重要出入口都有感應探頭,監控中心通過這些感應器可以隨時找到想要找的人。 2010年3月16日,一條消息再度引起我們關注:由中國銀聯聯合有關方面研發的新一代手機支付業務目前已進入大規模試點階段,這預示著手機支付已經開始進入規模化。 手機支付業務可以憧憬為用手機刷卡消費,無論在公車或地鐵上用手機刷卡,還是用餐付費、門禁功能、考勤功能、購物功能等等,以實現快速流通的目的,現階段試點已經實現了在公車或地鐵上用手機刷卡。 南京市和莆田市的市民已經享受到物聯網所帶來的這種便捷。 從IT技術革命到「感知中國」 從國際上看,歐盟、美國、日本等國都十分重視物聯網的工作,並且已進行了大量研究開發和應用工作。 如美國把物聯網當成重振經濟的法寶,非常重視物聯網和互聯網的發展。 試圖利用資訊通信技術來改變美國未來產業發展模式和結構(金融、製造、消費和服務等),改變政府、企業和人們的對話模式,以提高效率、靈活性和回應速度。 將通信技術充分用到各行各業,把感應器嵌入到全球每個角落,例如電網、交通(鐵路、公路、市內交通)等相關的物體上。 並利用網路和設備收集的大量資料通過雲計算、資料倉儲和人工智慧技術作出分析給出解決方案。 把人類智慧賦予萬物,賦予地球。 他們提出「智慧地球、物聯網和雲計算」,美國要充當新一輪IT技術革命的領頭羊。 歐盟發展物聯網先于美國,歐盟圍繞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確實做了不少創新性工作。 在北京2009年11月全球物聯網會議上提出的《歐盟物聯網行動計畫》其目的也是試圖在物聯網的發展上引領世界。 在歐盟較為活躍的是各大運營商和設備製造商,他們推動了M2M(機器與機器)的技術和服務的發展。 我國在「物聯網」的啟動和發展上並不落後于美國,我國中長期規劃「新一代寬頻移動無線通訊網」中有重點專項研究開發「感應器及其網路」;國內不少城市和省份已大量採用傳感網解決電力、交通、公安、農漁業中的「M2M」 等資訊通信技術的服務;作為國家層面成立了感應器的網路標準工作組;而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也啟動了基於互聯網的物聯網和基於電信網的物聯網的相關標準和研究課題的申報工作。 中國的幾大電信運營商積極投入「物聯網」的技術開發和應用的工作:物流資訊化、公交視頻化、校訊通、農村資訊化、漁牧業監控、水文水質等。 在溫總理關於「感知中國」的講話後我國「物聯網」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工作進入了高潮,江蘇省無錫市一馬當先,率先提出建立「感知中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運營商、知名大學雲集江蘇無錫共同協作發展我國的物聯網。 在新興產業成型之初,很多城市都在搶佔物聯網技術標準與創新應用的高地。 在無錫獲批成為「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中國傳感資訊中心)」之後不久,3月初,上海宣佈成立總投資達8億元的全國首家物聯網中心——上海物聯網中心,表現出上海對於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視和信心。 由上海市政府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聯合成立的上海物聯網中心,將在嘉定區的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基礎上進行擴建,對於嘉定來說,物聯網或將成為繼「無線城市」之後資訊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效益超過互聯網的30倍 不少專家預測,物聯網產業將是下一個萬億元級規模的產業,甚至超過互聯網30倍。 我們不禁要問,如此巨大的效益,中國能占多少? 對我國而言,物聯網發展還具有特別的戰略意義。 互聯網誕生於美國,多年來,美國一直引領著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的互聯網發展跟隨著美國亦步亦趨,相對被動。 而面對著新興的物聯網,我國與其他國家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這無疑為我國擺脫髮達國家在網路技術上的壟斷提供了一次良機。 事實上,我國的科研機構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感應網路」的概念,比國外提出「物聯網」概念早了五六年,現在我國在某些感應技術方面也處於世界領先水準。 因此,在未來的物聯網浪潮之中,我國完全有可能、也有潛力站在世界之巔。 物聯網的發展,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有著重要作用。 它既可以形成物聯網相關的各種高新產業,同時也為傳統互聯網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 另一方面,物聯網可以提升我國傳統制造業的水準。 眾所周知,我國是製造業大國,但並不是製造業強國,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我國工業產品的智慧化水準不高。 通過引入物聯網技術,我國傳統制造業可以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從而提升附加值,改變目前我國製造業中常見的「高消耗、低產出」狀況。 目前我國發展物聯網還有不少必須克服的問題。 比如說國家發展規劃統一協調,標準的統一、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模式的成熟至關重要。 當然,從國家層面一開始也要注意物聯網的安全、可信、隱私等重大問題,只有這樣,物聯網在中國才能得到健康發展。 資訊安全需警惕 如果物聯網把人和物體所有的行為行動都暴露在網路上,安全問題解決不好,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甚至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在物聯網中,傳感網的建設要求RFID 標籤預先被嵌入任何與人息息相關的物品中。 這就意味著自己時刻都處於一種被監控的狀態,我們的隱私誰來保護? 不僅是個人,商業資訊、國家機密同時也面臨著洩漏的危險,進而國家安全和穩定也可能遭受空前的挑戰。 隱私問題已經成為射頻識別技術以至物聯網推廣的關鍵問題。 業內專家認為,應該未雨綢繆,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調節物聯網引發的新的社會關係和矛盾,確保搶佔萬億元級產業的制高點。 物聯網是一種虛擬網路與現實世界即時交互的新型系統,其特點是無處不在的資料感知、以無線為主的資訊傳輸、智慧化的資訊處理。 物聯網技術的推廣和運用,一方面將顯著提高經濟和社會運行效率,另一方面也對國家和企業、公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西有限公司董事長簡勤建議,有關部門要吸收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做到趨利避害,未雨綢繆,儘早研究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和物聯網產業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或發生的新問題、新情況,制定有關規範物聯網發展的法律 、政策,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有效調節物聯網技術引發的各種新型社會關係、社會矛盾,規範物聯網技術的合法應用,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政策保障,使我國的物聯網真正發展成為一個開放、安全、可信任的網路。 核心技術開發是物聯網建設的關鍵 雖然業內專家預測,物聯網將在10年內在國內得到普及,但這一普及的過程還要克服大量的困難,至少包括以下這些方面。 在IP位址的使用上有困難。 全球人口60多億,如果物聯網的概念真的加以實施,則意味著在人與人、人與物,乃至物與物之間,都會建立連接,這就是說,都需要使用到IP位址。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總經理王曉初說:「現有的IPv4位址肯定是不夠的。 」據瞭解,全球基於IPv4的IP位址,總共約為43億個左右,而目前僅剩下3億個左右的IP位址資源尚未分配,而在2012年之前,全球的IPv4位址將分配完畢,到時全球基於IPv4的互聯網體系,將面臨位址枯竭的境地。 在物聯網技術發展產品化的過程中,我國一直缺乏對一些關鍵技術的掌握,所以產品檔次上不去,價格下不來。 缺乏關鍵技術的獨立自主產權是限制中國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物聯網的技術發展又必然涉及通信的技術標準,而各種層次通訊協定標準如何統一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如果標準不一樣,物體和物體間溝通不起來,物聯網就只是個烏托邦概念。 國際標準等於主動權,誰掌握誰就可以向全世界推銷符合標準的技術設備。 但是物聯網涉及到的層面非常廣闊,標準的制定非常困難,物聯網標準的制定因此成為重中之重。 歐盟物聯網標準的出臺已經是呼之即出。 近日,我國在工信部的組織下,中國物聯網標準聯合工作組即將成立,其目的是加快推進物聯網國家標準體系的建設和相關國家標準的制定,同時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標準的制定,以掌握髮展的主動權。 另外,雖然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和中興、華為等設備商都已是世界級水準,但是其他環節相對較弱。 物聯網的產業化必然需要晶片商、傳感設備商、系統解決方案廠商、移動運營商等上下游廠商的通力配合,在體制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加強廣電、電信、交通等行業主管部門的合作,共同推動資訊化、智慧化交通系統的建立,加快三網融合進程。 產業鏈的合作需要兼顧各方的利益,而在各方利益機制及商業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聯網普及仍相當漫長。 如何突破產業鏈之間的壁壘,成為阻礙中國物聯網發展的又一關鍵因素。 除了核心困難,邊緣困難的良好解決,也將制約著中國物聯網的發展。 新型而且成熟的商業盈利模式在物聯網的發展中還沒有體現;在物聯網傳感技術推廣的初期,功能單一、價位高是很難避免的問題。 比如,電子標籤貴,讀寫設備貴,所以很難形成大規模的應用;而沒有大規模的應用,電子標籤和讀寫器的成本問題便始終難以達到人們的預期。 如何突破初期的使用者在成本方面的壁壘,成為打開這一市場的首要問題。 所以在成本尚未降至能夠普及的前提下,物聯網的發展將會受到一定限制。 由此看來,我們對物聯網的期待,恐怕還需要更長一些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