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行銷的喜與愁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在美國,大資料行銷已成市場主流。 相比于充滿推測的傳統銷售模式,大資料行銷是基於客戶真實需求的多樣化行銷策略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行銷費用,優化行銷效果。

無論是零售保險,還是娛樂傳媒,幾乎所有面向大眾的企業都希望大資料能助己一臂之力。 位於華盛頓的美庫爾公司,是美國知名的資料分析公司,專門面向企業提供成熟的資料服務。 行業報告顯示,某家全球排名前五的製藥公司與其合作後,在半年內將銷售線索增加了63%,每條銷售線索的獲得成本也降低一半多。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企業對大資料行銷的強烈渴望,也是情理之中。

充裕的資金和旺盛的市場需求,助推了大資料行銷行業的繁榮。 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400家從事市場行銷的公司中,54%的企業已投資大資料,在這些已投資大資料的公司中,61%已獲得可觀的經濟回報。 2012年,資料驅動行銷經濟在全美產生了至少1560億美元的附加價值,直接支撐約60多萬個就業崗位。 為此,美國有學者使用「資料驅動行銷經濟」一詞,形容大資料行銷的巨大經濟價值。

對爭先恐後涉足大資料行銷的企業來說,資料淘金之路並非全無風險。 今年年初,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導了令人震驚的新聞:芝加哥的一對夫婦收到了一封廣告信件,網址列上赫然印著「女兒死于車禍」的字樣。 據瞭解,這對夫婦的女兒確實在一場車禍中去世,不應曝光的私人資訊粗暴地揭開了這對夫婦心中的傷疤,引發輿論的追問:這種嚇人的細節為何出現在廣告郵件上? 公司收集此類資訊的行為是否合法? 面對侵犯個人隱私權的質疑,郵寄廣告的公司卻以「電腦差錯」為由,推卸責任。

在隱私和資訊安全問題上,僅靠企業自律,顯然是一廂情願。 今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指示總統顧問對大資料與隱私問題展開詳盡調研,希望在法律監管與輿論博弈之下,使資料公司的野蠻生長得到有效約束。 美國總統科學技術諮詢委員會也進行了一項研究,在技術層面探尋大資料與隱私洩露之間的關聯程度。 然而,這些剛起步的政策調研尚無法打消公眾對隱私洩露的擔憂。

  收到手機推送的、合乎個人口味的新聞與產品資訊,大部分人會滿心愉悅。 畢竟,瞌睡時就有人送來枕頭,自古便是懶漢們的夢想。 無法否認,技術的快速發展給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正如天上不會掉餡餅一樣,生活中也沒有絕對安全的便捷技術。 大資料行銷是一堆燒得正旺的明火,人類靠近火堆獲得溫暖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引火焚身的危險。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