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可以說是近來年最火熱的一個話題。 微博等社交化媒體因其獨特的開放性特徵,也成為大資料利用最令人關注的領域。
而這兩年,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商業化嘗試的深入,及其結果的不盡如人意,大資料的利用成為了一個能否實現商業化實質突破的關鍵點。 而這個點的關鍵又在於社交平臺是否能做到對大資料的真正開放。
對於社交平臺大資料開放,行業關注點現在主要在集中在兩方面:其一是社交平臺大資料究竟價值幾何? 其二,是基於這一大資料,平臺方能給出怎樣的的全面開放政策,以及這類政策的持續和穩定性又如何。
社交平臺的資料價值
要瞭解社交平臺大資料的價值,首先要搞清楚的是,開放平臺合作夥伴們是如何利用這一大資料的。
化繁為簡,我們將其概括為三步:首先是對平臺所產生的龐大資料進行分析;然後,通過分析獲得資料背後的使用者訴求;最後,針對使用者訴求進行個人化、精確化和智慧化的資訊推送和服務推廣,並最終實現吸引使用者點擊、消費的目標。
舉個簡單例子,比如有使用者在微博分享地理位置、景點等資訊時,其廣告模組就會快速精准的為其推薦相關的機票、酒店等資訊。
而實現這一所有流程的起始點,就在於使用者在社交網路上的生活化分享。 而這也正是社交網路大資料的價值所在。
此外,企業通過社交大資料的分析和處理,還可以低成本的進行輿論監控,極大降低了企業品牌危機產生和擴散的可能。
社交平臺的資料價值不言而喻。 近日,新浪CTO許良傑在接受採訪時就著重談了大資料,並稱「新浪微博作為社會化平臺,最大的價值在於大資料」。
超5億的使用者群及每天產生各種資訊便是新浪微博有價值的大資料。 目前,其正基於此做多種商業化的嘗試,但對這些嘗試,業界評價似乎不是太高。
比如,包括粉絲通、Pagerank、淘寶廣告等在內的基於大資料的產品嘗試,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使用者體驗,在利用資料的同時,產生了諸多垃圾資料,更降低了使用者活躍度,對平臺價值進行著侵蝕。
要知道,社交平臺的資料價值指的並不單純是使用者數及使用者資訊等,而是基於其動態資料的挖掘、分析和以API介面的輸出,及再利用。 這需要諸多環節的協同與努力,而非平臺方一家力所能及。
正如Facebook的工程總監Parikh所說:「大資料的意義在於真正對你的生意有內在的洞見。 如果你不能好好利用自己收集到的資料,那你只是空有一堆資料而已,不叫大資料。 」
開放尺度定成敗
大資料的價值只是基礎,要實現智慧行銷,一個重要層面還在於協力廠商能從多大程度上利用到這一資料進行挖掘。
而這也包含了兩個層面,首先是API開放多樣性,其次是資料的完整性。
在API開放方面,一直以來行業對開放平臺期待最多的公司要數新浪。 新浪初期也的確不負眾望,給予了協力廠商開發者近百個API介面,可謂相當豐富。 在2012年前後,通過這些介面,也密集湧現出了很多基於新浪微博大資料的創業公司,盛況空前。
然而這種基於開放而聯姻的蜜月期還沒來得及令人回味,新浪對於API開放的態度卻在近期發生了轉變。 如在去年,新浪微博便關閉了其開放平臺的私信介面,今年更是對開放平臺介面做了進一步收緊(對當前授權應用只能讀取授權該應用的當前使用者微博,不能獲取其他使用者微博;同時,當前授權應用只能讀取授權該應用的當前使用者的關係, 不能讀取其他使用者的關係。 )。
而這種收窄的姿態,在阿裡巴巴入股新浪微博之後,愈趨明顯。
眾多開發者表示,其多款應用的資料已被清空或者api介面被停用。 現在新浪開放平臺的每次更新也是刪的多,增的少,而增加的功能也大多都是可有可無的。
開發作為當下互聯網的一個趨勢(百度、阿裡巴巴、騰訊【簡稱BAT】三巨頭都在談開放),新浪微博反其道而行之,當然,新浪對API開放性的收縮,我們要承認其一些深層次的因素考量。 比如之前私信埠的開放,就造成大量垃圾資訊對使用者的騷擾;以及與阿裡聯姻後,來自阿裡方面的訴求和壓力等。
與此相比,一直以來不聲不響的騰訊微博倒在開放平臺上做出了不少動靜。 比如,國內唱吧、啪啪,國外cooliris都選擇了騰訊微博,甚至IOS7系統也首次開放IOS-SDK給騰訊微博。
其次說到開放的完整性,所謂資料完整性就是當開發者請求某種資料時,開放平臺是否對返回資料的數量有所限制。 這點也最能反映出一個平臺的真實開放程度。
以最基本的獲取一個使用者的」粉絲清單「為例,新浪,對於一般授權使用者,最多隻能獲得5000個最新粉絲資訊,而騰訊則沒有任何的限制。
騰訊副總裁劉熾平曾在其內部講話中曾提到:「關鍵路徑要有使用者價值,如果沒有使用者價值,這裡放一個流量,那裡放一個流量,價值不大。 」 而這句話也正點明瞭大資料開放的本質應該是什麼。
行業皆知,只有資料採礦精准度在85%以上時,才具備實現精准行銷的條件。 如資料採礦不夠精准,就會直接影響到廣告行銷的投放效果。 而資料不完整,資料採礦的精准度只是空談而已。
而資料完整開放的重要性,還不僅僅限於協力廠商開放者,對於社交平臺本身,在提升使用者體驗方面也息息相關。
比如騰訊微博最近上線的微圈、微熱點、微頻道、微博管家等產品,就是通過資料採礦技術,抽取使用者閱讀時間表中來自遊戲、活動、協力廠商應用等行銷和廣告微博,並將其過濾,從而進一步減輕垃圾資訊對於微博使用者的騷擾, 從而使使用者更高效的獲取優質微博資訊,最終實現使用者閱讀體驗的提升。
這種將大資料採礦產品化的路子,應該說值得借鑒。 因為一方面,它能比較充分的滿足協力廠商開發者需求;更重要的是,這並不以影響使用者端的產品體驗為代價,實施得好的話,可形成一個良性閉環模式。
關注:互聯網新聞 HTTP://www.joel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