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背後的道德隱患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70 萬人,無人告知的線上實驗,全球第一大社交網路臉書(Facebook)隱秘進行的情感測試近日曝光天下,業界一片譁然。 雖然Facebook的二把手 Sheryl Sandberg第一時間出來道歉,但是緊跟著英國政府介入的深度調查,再次將大資料和個人隱私之間的紅線放上臺面。 當前「大資料」如此炙熱的產業概念,在面對應用規範的灰色地帶,又該如何呢?

2012,臉書(Facebook)的幕後試驗旨在公測70萬使用者在面對相應的NewsFeed中的情感反應和行為引導。 具體說來,臉書(Facebook)在頁面上人為的設置一些正面或是負面的情感性關鍵字,同時控制使用者在自己的News Feed中得閱讀內容,從而觀察使用者在自身Post中得行為表達。 經過大約一周的資料收集,臉書的資料分析員可以觀察到使用者對於社交網路上的情緒反應。 對於70萬使用者情緒被消無聲息的如此操控,臉書(Facebook)的行為無疑遭到了強烈的指控。

雖然大型互聯網公司擁有「大資料」的絕對優勢,很多資料分析報告本也不是什麼秘密。 谷歌(Google)公開表示每年進行2萬多個不同的資料實驗,甚至包括著名的「41 different shades of blue」測試,用於分辨顏色與使用者在網頁上的互動之間引導關係。 臉書(Facebook)在過往幾年中,也發表了不少關於資料分析的重要報告,比如 2012年,臉書的資料科學小組就針對2千5百萬使用者進行了分析,其資料包告有力的回應了之前盛行的「過濾氣泡」理論, 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了傳播理論裡面關於現在的新聞和搜尋結果過度的過濾篩選,使用者會深陷在「過濾泡沫」中,不能得到挑戰或拓展世界觀的資訊等一系列擔憂。

「大資料」時代,在選擇應用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的那一刻開始,使用者在自覺不自覺的情況下就已經把很大一部分個人資訊放在「光天化日」之下。 每一次面對網站/ 應用程式,需要填寫郵箱、密碼等資訊,以及需要閱讀的那一長串的使用者協定時,關於隱私權的那一小方塊文字,就算有意自我保護,但也很難權衡。 不管是 Google,Facebook,Amazon還是國內BAT三大巨頭,爆炸式增長的資訊, 從「分享(Sharing)」到「個性(Personalization)」的趨勢呈現, 互聯網企業所掌握的資料基本上涵蓋了大多數人生活的絕大一部分。 在過去的互聯網發展中, 更多的關注是如何利用互聯網平臺,收集更多的資料;而發展至今,面對已然收集到位的海量資訊,如何利用這些資料本身,不僅成為了一個商業模式的判斷,同樣也是一個社會道德的判斷, 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成為相應的行業乃至法律規範。

臉書此次幕後試驗的曝光,是一個警醒的明示。 使用者、互聯網企業以及政府之間的權衡,是一個當即也是長期去努力協作的過程。 在個人隱私和道德制約的前提下,「大資料「時代,不是一個濫用資料的時代,而是一個需要善用資料的時代。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