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技術,或者說只是這個術語在這兩年已經深入人心,這從我國將其列為國家「十二五」計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就能看出。 市場上各類IT相關產品,甚至一些傳統電器廠商也盡可能將其產品和雲計算關聯起來。 但是雲計算的本質是什麼? 虛擬化是否就代表了一切? 虛擬化技術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型機時代,那麼那時為什麼沒有雲計算的理念呢? 本篇對此進行一些淺層次的分析探討,引玉之意。
雲計算歸根結底是一種IT服務提供模式,不論是公有雲還是私有雲(以IT設備的歸屬不同分類),其本質都是IT的最終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並且簡便快速地獲取IT服務,並以獲取服務的層次分為IaaS(僅獲取虛擬的硬體資源)、 PaaS(獲取可程式設計的環境)、SaaS(直接獲取軟體應用服務)。 至於如何隨時隨地,怎樣簡便快速才能夠稱上雲計算,業內也沒有標準可言,難怪乎不少只要有wifi功能的平板電腦廠商都稱自己的產品為雲計算終端產品。
既然是一種服務,就牽涉到運營這件事,雖然許多私有雲負責部門(比如企業內部的雲)很少有自我運營的意識,但這在未來必將是一種趨勢。 比如使用者計費的問題,這在國內的私有雲中是很少應用的,其實計費功能很好地體現了IT部門的的實際應用成本和投入成本之間的差異。 如果私有雲每年的應用計費遠低於其總體擁有成本,那麼何不轉向採用公有雲服務呢?
雲計算既然需要運營,那又自然和成本相關,沒有哪個運營商是不關心成本的。 虛擬化就是這樣一種技術,通過對計算、存儲和網路設備資源的充分利用使得雲計算的運營商可以大幅降低其運營成本。 原本一台伺服器只是針對某幾位使用者的某幾項應用,即便這些應用都沒有上線或只使用了很少的資源,但伺服器的空余資源也不能為其它設備所用,而虛擬化就是淡化了傳統的物理設備,將更多分散的資源集中起來, 也就是所謂的池化(pooling)。
那麼為什麼直到今天我們才開始談雲計算? 虛擬化技術在大型機和小型機中的應用十分普遍,大型機和小型機的虛擬化層次在物理處理器的層級,上面運行的操縱系統和應用可以隨時釋放出閒置的處理器、記憶體和I/O資源供其它的分區使用。 而x86架構的伺服器虛擬化技術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興起,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處理器計算性能的進一步提升,這進而使得單台伺服器上可能出現的閒置資源進一步增加,而虛擬化技術(雖然需要支付一定的性能成本)將這種提升直接轉換為總體擁有成本和投資回報優勢。 以AMD最新發佈的皓龍6200系列處理器為例,其性能提升在虛擬化環境下能夠帶來30%的總體擁有成本優勢,投資回報大約能夠提高15%到20%。 同時,AMD皓龍處理器和AMD晶片組可為雲架構提供強大的工具,它們具有高能效特性並且易於管理,可為卓越的使用者體驗提供所需的所有性能。 而且通過直連架構設計,能夠提供企業卓越的記憶體頻寬、可擴充性和I/O性能。
其次是散熱和功耗,以往x86系統架構在這方面深受詬病,高密度的大規模計算中心的搭建成本相當之高。 而領先的能源效率是雲基礎架構的主要競爭優勢。 任何雲計算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以較低的能耗來提供平衡性能的能力。 以AMD 酷龍處理器為例,可以在使用率較低的期間降低功耗,同時其所有的的主要管理軟體能夠説明企業大幅降低能源消耗。 AMD CoolCore技術可降低單獨核心的功耗,AMD PowerNow技術,可跨處理器核心動態管理電能的利用,可以説明企業更好的降低功耗。
此外,處理器對虛擬化技術的支援也是關鍵。 比如AMD皓龍處理器包含AMD虛擬化(AMD-V技術)套件的硬體技術,可説明減少虛擬化軟體開銷。 同時能夠提供基於硬體的虛擬機器的記憶體管理,AMD支援擴展遷移,可説明虛擬化軟體實現虛擬機器跨AMD皓龍處理器的即時移轉。
(責任編輯: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