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Dropbox,中有蘋果、微軟、谷歌,後有金山、騰訊、新浪,個人雲存儲市場上人頭洶湧,前景到底如何?
Dropbox遙遙領先
當前的個人雲存儲市場,Dropbox毫無疑問是領跑者和行業標杆。 作為一家位於三藩市的創業公司,Dropbox靠著70名員工為5000萬使用者提供著檔的同步、備份、共用服務,每天有多達3億以上的檔通過Dropbox同步。 根據《福布斯》雜誌最近的報告,這家成立僅3年的公司在2011年的利潤超過了2億美元,而該公司的估值已經超過了40億美元,是矽谷又一個財富神話。
Dropbox出現之前,可以看作是個人雲存儲的萌芽時代,那個時期的網路檔服務,非常不便捷:要先打開網站將檔上傳,稍不留神可能上傳就失敗了,如果上傳後,對檔要稍加修改,又得重新上傳;當你去另一台機器訪問檔時, 又需要先下載下來。 所以在那個時代,U盤是必需品。
2008年,Dropbox完全顛覆了人們的網路存儲生活。 它向人們展示了理想的檔同步模式:把檔放到指定的資料夾,檔就會立即自動同步到雲端以及使用者的所有其他設備上。 只需把自己的多台電腦都安裝Dropbox,就能在任何地方繼續編輯沒有完成的文檔,U盤顯得多餘了。 Dropbox另一個吸引人的特徵是資料的安全,即使個人的電腦丟了、壞了,檔依然在雲端,在新電腦上同步一下,所有檔就都回來了。 在Dropbox的相關帖子上,經常有使用者說「多虧有了Dropbox,自己才能在電腦壞掉之後及時完成作業等等。 而且,在各個公司裡,用Dropbox來共用專案檔案已經司空見慣。 甚至美國著名的黑眼豆豆合唱團的Will.i.am就和自己的製作人通過Dropbox聯合創作了歌曲《I Got A Feeling》。
強大的功能和良好的使用體驗讓Dropbox領先于業界的對手,例如box.net等一批雲存儲公司。 資本市場的青睞也印證了Dropbox的領先。 Dropbox從YCombinator和紅杉資本等公司融得720萬美金可以保證其繼續迅猛發展。 現在他們也正在和一些電腦製造商、手機廠商洽談預裝Dropbox的合同。 看上去他們的目標是讓每一台個人設備都運行Dropbox,讓它成為一個作業系統級別的服務。
大公司們虎視眈眈
在Dropbox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IT界的幾位大佬也不會視而不見。 他們都開始或明或暗地在個人雲存儲市場布下兵力。
蘋果其實早在2000年就開始在Mac系統裡集成了具備雲存儲功能的iDisk,並且在其後加入了收費的MobileMe服務,不過受限於當時Mac的市場份額,也受限於iDisk不完善的功能,蘋果的這個產品沒有流行開來。 不過現在蘋果已經將MobileMe回爐打造,隆重推出了iCloud服務,它被Dropbox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威脅,因為它直接集成在了最新的Mac作業系統和iOS系統當中。 雖然出於淡化檔操作的考慮,沒有支援類似于Dropbox的檔拖放同步,但是它已經開發了程式設計介面,讓軟體發展商們可以在自己的軟體或者應用中集成對iCloud的支援,從而實現各個軟體在不同的設備之間的同步。
除了蘋果,微軟作為佔據絕大市場份額的作業系統供應商,如果將雲存儲這種比較基礎的服務集成在作業系統裡,可能對其他雲存儲公司來說就是災難了。 不過可能是上世紀90年代末被反壟斷的官司弄怕了,微軟再也不敢隨便在作業系統上集成一些新的功能,這也給Dropbox們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間。 但微軟顯然是不甘心將市場拱手讓給別人的,最近它給iOS設備提供Skydrive個人雲存儲應用,也算是放下了身段,認真給消費者做服務了。 畢竟在行動裝置市場,iOS的市場份額不容忽視,而微軟自己的WP7還不成氣候。
搜尋引擎巨頭谷歌在這方面也是有所儲備,在「谷歌線上文檔」支援所有上傳檔案格式之後,它儼然已變成了一個線上的存儲服務,同時還可以線上編輯office文檔。 不過,與Dropbox用戶端相比,它還不夠方便,但卻符合谷歌想把所有東西都放進瀏覽器的大思路。
亞馬遜則是獨闢蹊徑,2011年初開始給使用者免費提供5GB的音樂存儲空間。 也許把這個服務歸類到雲音樂更為合適,但誰知道哪天亞馬遜會突然宣佈支援更多的檔案類型,從而變身成網路硬碟呢?
國內廠商努力追趕
一向反應迅速的國內市場也已經湧現出一批產品加入到個人雲存儲的競爭中。 例如最像Dropbox的金山T盤,目前註冊就提供20G的空間,並且也支援Windows、iOS和Android平臺。 另外還有提供資料夾同步服務的新浪微盤、QQ網盤等,還有和阿裡雲手機綁定的阿裡雲空間等服務。 當然這些廠商還都有一定的欠缺,或者是速度不夠快,或者是支援的平臺不夠多。
個人雲存儲市場已經逐漸變得熱鬧起來,不過目前還難以找到一個可以和Dropbox媲美的產品,也難怪Dropbox敢聲稱自己領先競爭對手5年,只有足夠的技術積累才敢說出這種話。 其他廠商要想編織出更大的一片雲,還需要根據自身的優勢來設計出差異化的產品,畢竟有各種形態的雲,天空才能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