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雲存儲市場的七雄爭霸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雲存儲 國內 已經 360 雲存儲 國內 已經 360
當近期整個國內業界都在為騰訊大戰360事件引發的安全危機或震驚、或興奮、或扼腕、或嗤之以鼻之際,另一個領域的戰役已經悄然在排兵佈陣。 巧的是,此次「3Q事件」的對壘雙方也赫然出現在了參戰者之列——那就是來自國內雲存儲領域的七雄爭霸。


  


  在此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雲存儲的概念。


  


  作為近幾年興起的「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雲存儲(Cloud Storage)」承擔著最底層以服務形式收集、存儲和處理資料的任務,並在此基礎上展開上層的雲平臺、雲服務等業務。


  


  雲存儲通常由具有完備資料中心設施的協力廠商提供。 企業使用者和個人將資料託管給協力廠商,通過公有雲、私有雲或混合雲形式對資料進行按需存取操作。 簡單說來,可以理解為延伸出來的、有人替你打理的線上儲存空間。


  


  實際上,雲存儲的概念雖然是近兩年提出的,但其實際應用早在10 多年前便已隨著基於互聯網的 Email 系統而開始(最早由 Hotmail 提出這一概念,然而如今 Gmail 成了這一領域的象徵)。


  


  Web2.0 引爆的種種熱門的服務,從 Google Docs 文檔到 Evernote 筆記,從 Facebook 關係到 Twitter 話嘮,也都是建立在雲存儲的機制之上。 可以說,不是每個線民都知道雲存儲的存在,但至少有八成線民已經生活在了雲端。


  


  對使用者而言,雲存儲的優勢主要在於:


  


  1、按需使用,按需付費,不必承擔多餘的開銷,有效降低成本。


  


  2、無需增加額外的硬體設施或配備專人負責維護,減少管理難度。


  


3、將常見的資料複製、備份、伺服器擴容等工作交由協力廠商執行,從而將精力集中于自己的核心業務。


  


  4、快速部署配置,隨時擴展增減,更加靈活可控。


  


  隨著寬頻網路的發展,集群技術、網格技術和分散式檔案系統的拓展,CDN 內容分發、P2P、資料壓縮技術的廣泛運用,以及存儲虛擬化技術的完善,雲存儲在技術上已經趨於成熟。 在商業前景方面,以「使用者創造內容」和「分享」為精神的 Web2.0 推動了全網域使用者對線上服務的認知,敢於吃螃蟹的先行者也已從中獲取甜頭,並成為了樣本範例。 無怪乎,雲存儲一時成為了業界眼中的香餑餑、新的業務增長點。


  


  IT 市場諮詢公司 Springboard Research 在今年 8 月份發佈的《中國雲存儲服務報告(China Cloud Storage Services Report)》中顯示,在未來的 5 年,中國雲存儲服務市場的年複 合年增長率將達到 103%。 Springboard 認為,中國雲存儲服務市場將由 2009 年的 605 萬美元快速增長至 2014 年的 2.1 億美元。 報告同時指出,「儘管每月每 GB 的存儲服務價格將持續下降,但是雲存儲市場的總採用量的增長幅度更為迅猛,這將推動雲存儲市場整體規模在未來 5 年內的快速上揚。 」


  


  聯想是國內較早提供雲存儲服務的知名企業,但其業務主限於商用。 國內的個人使用者更多地使用國外的免費工具,如 Dropbox、SugarSync、Windows Live Mesh。 而在今年 5 月,沉寂多時、蠢蠢欲動的國內 IT 行業終於按耐不住,紛紛搶在了這一時點開始爆發。 接下來的半年,紛至遝來的各類雲存儲服務勢如破竹,一時多少豪傑,亂花漸欲迷人眼。


  


  在此,我簡單地就我對行業的瞭解及個人的觀點,談談國內雲存儲領域七大代表行業的爭霸態勢:


  


一、以傳統硬體製造商為主導,代表:華為(資料銀行 DBank)


  


  華為是國內著名的電信設備製造商和網路解決方案供應商,其業務範圍已遍佈全球。 就其現有資源來看,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完備的硬體支援絕對是其挺近雲存儲領域的資本,也是令其他公司可望而不可及的資源。 華為的既有優勢在於其強大的推廣能力和闊綽的空間容量(如果他願意,每個免費使用者區區幾十個 G 的初始空間完全不在話下)。


  


  但同時,如何提升商業運作能力,如何面對普通大眾消費市場推出體驗優秀的產品,以及如何將自身的硬體優勢逐步向軟體方面拓展,是華為接下來必須著力提升的。


  


  二、以入口網站巨頭為主導,代表:新浪(微盤)


  


  在抓住時機切入行業熱點方面,新浪的腳步始終領先于其他門戶。 微博的成功再一次見證了當年博客推出時的輝煌,開發者開放平臺(Sina App Engine)和微博開放平臺的雙重推動又讓其胃口進一步大增。 在此基礎上,新浪推出雲存儲工具「微盤」,既是對自身開放平臺底層架構的完善,也是吸引開發者入駐和提高普通使用者黏性的利器。


  


  憑藉與新浪微博的良好支援(使用微盤分享檔給微博好友,具有病毒效應,且能提高粉絲數量),微盤在短時間內吸引了不少微博使用者的眼球,官方微博的粉絲數量也一路躥升。 無關乎有其他雲存儲工具的朋友感歎,「在微博上向新浪發起狙擊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目前微盤的功能仍顯薄弱(但看得出在快速反覆運算),在業務型臺上也較為依賴微博的影響力。 後續新浪將如何推廣,使其成為能獨當一面的新業務,將是一步值得跨出的步子。


  


  三、以雲端化的傳統應用工具為主導,代表:金山(快盤)


  


曾是國人驕傲的金山 WPS 近幾年一直在尋求業務的突破和轉型,在引入 WPS 線上辦公空間的概念後,已先于競爭對手微軟成為了自身集成雲端化的線上辦公協作工具。 幾乎與華為 DBank 同期出道的快盤,也一直保持著快速發展的勢頭,目前已經先後推出了 PC版、Android版、iPad版、便攜版等,產品線拓展得最快也最全。


  


  但金山畢竟是一家做應用軟體起家的公司,邁向線上領域既無硬體設備的積累,也無巨頭手中的資源,面對的營收壓力也高於上述二者。 如何在巨頭林立的行業中以「小」搏「大」,是快盤需要突破的一大難點。 或許正如金山一貫的戰略,國內主推免費優質的服務,而主要將盈利寄託于國外市場?


  


  四、以網路線上儲存空間為主導,代表:115網盤(優蛋)


  


  按理說各家紛紛湧入雲存儲,動的是這些本身從事線上存儲業務的專案的地盤,因此他們最該是不能坐視不管的。 於是,國內鐵杆使用者數頗多的 115 網盤高調宣佈,將在後續加入檔同步功能,加入這場臥榻之側的戰役。


  


  類似 115 這樣的線上存儲服務,自身向同步、雲存儲拓展幾乎是水到渠成不需多費力的事情,其自身的業務形態和技術已具有先發優勢,加之手中已經掌握的一大批註冊使用者資源,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但畢竟是獨立運作的中小型團隊,儘管手中產品已經成型,但在巨頭紛紛介入之際,如何與巨頭們正面抗衡,仍讓人為其捏一把汗。 說到底還是如何以小搏大的問題。 或許,與巨頭展開合作是一條出路?


  


  五、以下載工具為主導,代表:迅雷(隨身盤)、FlashGet(袋鼠)


  


  下載工具的突然亂入,既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本身從事的業務與大容量檔存儲、多人多執行緒傳輸、虛擬化、資源分享相關,又已經具備了佔據大量使用者終端的用戶端,推廣起來順水推舟即可。


  


  但以「下載」和「分享」功能打入使用者心智模型的工具,如何在推廣「資料存儲」時給使用者以安全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誰都不想讓自己的隱私資料被他人下載剽去)。 至於與巨頭們的較量麼,倒不必過慮,緊密結合目前佔領的資源交換分享市場,牢牢抓住目標使用者的需求,興許能在巨頭們無法或不屑涉及的縫隙裡活得足夠滋潤。


  


  六、以安全工具為主導,代表:360(雲盤)


  


  以「安全」為品牌核心價值的 360,一路高唱凱歌地不斷進軍殺毒、導航、瀏覽器、軟體管家等領域,市場佔有量節節攀升。 似乎打著「安全」和「免費」的旗號,做什麼都是暢行無阻一路綠燈。 因此,當 360 要摻和雲存儲,我們自然會想到,其宣傳推廣的手腕無異于「安全的資料存儲備份」云云。


  


  目前雲盤的身影尚未出現,密盤卻已先行殺到。 後續 360 的產品線將如何演變,是密盤搖身一變的華麗轉身,還是雙「盤」齊下的並駕齊驅,我們拭目以待。


  


  然而或許令 360 和周鴻禕都措手不及的是,此次「3Q」大戰算是徹底撼動了 360 得以俘獲使用者的根基,使用者開始質疑其安全,遂也將這種恐慌蔓延至所有國產工具行列。 在這個節骨眼,打算出一款高度強調使用者隱私與加密安全的產品,有多少使用者能夠買 360 的賬?


  


  七、以壟斷 IM 工具為主導,不用代表,就是:騰訊QQ


  


  無需過多解釋,騰訊的擴張手段一向為業界詬病,讓創業者唏噓。 自身已經擁有了龐大的使用者基數,同時 QQ 硬碟、離線傳輸、檔中轉站等工具服務已經全部到位,雖尚未公然昭告天下其進軍雲存儲的消息,但狼子野心基本上也算板上釘釘,業內預設了。


  


對於騰訊進軍雲存儲,我實在羅列不出什麼反對理由或是明顯弊端。 這或許就是企鵝巨人的可怕之處,這場遊戲尚未登場的幕後 BOSS。


  


  以上是我就現階段雲存儲領域的業態分佈情況進行的簡單梳理點評。 相信後續還將有更多其他領域和業務形態的產品湧入進來。


  


  有競爭才會有活力,作為一名普通使用者,我很希望看到各家使出渾身解數提升產品、爭取使用者、活躍市場。 同時,我也認為雲存儲這一行業並非任何人都有資格,雄厚的實力、豐富的資源、廣泛的管道和已成氣候的使用者規模是這一行業的必要條件。 因此,儘管當下風起雲湧諸侯爭霸,但最終,我相信那會是一個寡頭稱雄、贏家通吃的天下。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