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0個刀片伺服器整齊擺在9排衣櫃大小的機架上,全年無休的水冷系統保證2500平方米的機房,時刻處於22攝氏度的恒溫狀態。 伺服器機房對面的不斷電供應系統配電室隨時待命,以保證每日24小時電源的持續性。
所有刀片伺服器承載的6萬個C P U核,讓總體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271萬億次。 這就是位於深圳大學城的深圳雲計算中心的核心,高達20PB(約2000萬G B)的總數據存儲空間和12.3億元的投資,讓深圳雲計算中心進入全球雲計算中心的前五強。
「必須讓雲計算中心在短期內發揮作用,產生經濟效益。 否則當初在硬體設備上的巨大投入將會快速貶值。 」2012年11月29日,深圳雲計算中心副主任黃強對《新產業》透露,深圳雲計算中心50%資源用於科研方面的高性能計算,該部分資源利用率已達到90%,但剩下的服務于社會的雲計算業務,還處於起步階段,並沒有產生經濟價值。
黃強指出,深圳雲計算中心在技術層面已不存在問題,也在與很多企事業單位探討,將其業務遷移到雲計算平臺上。 但大家在認識和操作層面有太多東西要溝通與協調,「這個太花時間了。 」黃強有些焦急。 因為,深圳雲計算中心在2011年11月中旬開始運營,至今已超過一年時間。 而且無論是否空載,還是滿載,雲計算中心都是一個耗電大戶。
深圳雲計算中心一位內部人士對《新產業》透露,深圳雲計算中心每日包括電費開支在內的運營費用高達20萬元左右。
雲端設想
「深圳雲計算中心的鵬雲系統投資來自深圳市政府投資,自然主要服務于深圳市民和深圳企業,每位深圳市民可免費獲得1T B(1000G B)存儲空間。 」黃強表示,鵬雲系統不僅是雲存儲平臺,還可以包含工作、生活和學習等方方面面的雲應用,是一個面向最終使用者的「雲計算平臺」。
如果整合市政公共資源,市民可以在鵬雲系統裡「一站式」地查詢交通違章、水電、煤氣、醫保卡、銀行卡等各方面資訊,企業使用者也可以在鵬雲系統裡「一站式」地與相關政府部門進行資訊交互,減少工作量。 更關鍵的是,社會資源和運營成本的節約。
黃強算了一筆賬:深圳市民現在每月收到的水電、煤氣等單據,一張單據的總體費用大約是0.8元,按深圳最少400萬戶家庭數量來計算,每種單據一年就要3800萬元。
一旦電子政務、公共服務業務步入正軌,深圳雲計算中心就可以基於龐大的資料庫提供更高端服務,直接通過服務產生經濟效益。
譬如與協力廠商公司建立中小企業雲、健康雲、社區雲、電子檔案等子雲系統。
但上述很多東西還只是處於規劃和設想當中。
「比如簡單的水、電、煤氣單據的寄送,改為網上查詢,不僅僅涉及諸多市政部門的協調和溝通,還存在過往習慣改變的問題。 」黃強說,深圳雲計算中心是一個中立機構,提供的是服務,每個機構的說服和協調工作太花時間。 但這是未來的方向和發展趨勢,遲早都要做的,只是過程的確有些辛苦。
據悉,實現查詢社保功能,要與社保局溝通;水電單查詢,要與水務局溝通;燃氣單查詢,要與燃氣集團溝通;實現銀行卡整合,要與各大銀行溝通;健康雲功能,要與各大醫院進行溝通......
深圳雲計算中心僅僅是深圳眾多事業單位中的一個,面臨如此繁複的溝通環節,困難可想而知。
尷尬現實
「深圳雲計算中心運營以來,計算能力利用率也曾一度達到80%高峰,但主要集中在高性能計算。 」上述內部人士說。
據悉,深圳很多工業設計公司都在使用雲計算帶來的新助推力。
手機能不能使用到十萬次翻蓋? 汽車能不能通過碰撞測試? 發動機在全速運轉的時候散熱效率能不能達到要求? 過去,這些問題都需要製作模具和樣品來測試。 一旦測試失敗,只能推翻重來,再製作新的模具和樣品。 費時費力不說,高昂的設計、測試經費讓許多小公司只能望而卻步。
但雲計算的出現,解決了公司的後顧之憂。 目前深圳市氣象局、華大基因、中興通訊和比亞迪等使用者都開始使用深圳雲計算中心提供的高性能計算服務。
「單靠高性能計算方面的營收,無法與深圳雲計算中心整體運營成本持平。 」黃強透露,深圳雲計算中心已在引進優秀的軟體公司,打造可商業化運營的平臺,將雲計算中心打造深圳軟體的孵化器,成為其市場推廣平臺和運營平臺。
但這些只是在進行中。
11月29日,《新產業》記者在深圳雲計算中心控制室看到,佔據了一整面牆的監控螢幕上排列著整齊的小方框,每個小方框代表一組伺服器,綠色代表正在使用,而且顏色越深,代表使用率越高。
在這個偌大的螢幕上,綠色方框僅占全部方框的35%左右。 工作人員表示,其實還有一些伺服器也是有顏色的,只不過使用率不太高,顏色很淡,還沒達到綠色。
在監控螢幕的左下角區域顯示,已有幾十家企業在試用雲計算平臺。 包括廣汽汽車工程、易思博軟體、默思達資訊技術、深圳快印客、上海水晶石、合創永安、鄰家網路、佛山公控、上海大思、聯教科等。
深圳雲計算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進駐雲計算中心大樓,就近研發雲計算應用。 《新產業》也看到,有部分做雲存儲的企業已開始在雲計算中心大樓辦公,還有一些也處於入駐前的搬遷階段。
「對於雲計算應用,任何企業可能會考慮一兩年,但絕對不會是五年十年,這是科技發展和產業發展必然趨勢。 」黃強說。
(責任編輯:蒙遺善)